中国食品安全网络舆情发展报告(2015)
暨中国食品安全治理评论主题内容新闻发布会
本网讯(记者:易苏辉)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了“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形成严密高效、社会共治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让人民群众吃得放心”的要求,食品安全战略由此上升为国家战略,开创了中国食品安全治理的新境界。2015年11月27日上午,江南大学江苏省食品安全研究基地与中国食品安全舆情研究中心在北京联合发布了即将分别由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食品安全发展报告(2015)》、《中国食品安全网络舆情发展报告(2015)》的主要内容与基本观点。新闻发布会上同时发布了《2014年中国食品安全状况报告》、《2014年中国食品安全网络舆情分析报告》、《2005-2014年间主流网络舆情报道的中国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分析报告》等研究报告。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社长兼总编辑朱长学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社长兼总编辑朱长学首先在新闻发布会上致辞。朱长学在致辞中表示,在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之际,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发布近年来食品安全与网络舆情的状况报告,总结近年来中国食品安全治理的新经验,分析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新形势,揭示未来面临的新问题,共商贯彻中央精神的新举措具有重要意义。朱长学指出,《中国食品安全报》成立20年来,见证了中国食品工业的发展,见证了中国食品安全体系的建立与监管体制的调整,也深切地感知到中国食品工业的不易、中国食品安全治理事业的不易,并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学界展开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报社于2014年成立的中国食品安全舆情研究中心旨在净化舆论环境,呵护传媒生态,加强食品安全领域舆情监测、舆情分析、舆情管理的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为国家食品安全监管机构提供专题报告,为食品行业企业提供舆情分析和管理建议。中心今天再次联合江南大学江苏省食品安全研究基地共同发布相关研究成果就是表达《中国食品安全报》的诚意,未来还将与学界展开更多的合作,继续研究与发表食品安全深层次课题。
江南大学江苏省食品安全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吴林海教授
江南大学江苏省食品安全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吴林海教授代表课题组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说,2014年,我国主要食用农产品与食品供应数量继续保持“总体稳定”的基本态势,质量安全保障水平总体呈现“逐步向好”的基本格局;以推进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线,食品安全风险治理能力实现了新提升。虽然近年来我国仍然发生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不同的人士对我国的食品安全状况有着不同的看法,海内外各种媒体也有着不同的声音,但“总体稳定,正在向好”确实是我国食品安全状况的基本面。这一基本面并非因为不同看法、不同声音而改变。
江南大学江苏省食品安全研究基地副教授洪巍
江南大学江苏省食品安全研究基地副教授洪巍代表课题组介绍了2014年度中国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基本状况,他认为,2014年我国的食品安全状况持续保持“总体稳定、趋势向好”的良好态势,但上海福喜事件等一系列具有较大影响的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食品安全网络舆情为全社会所持续关注。2014年中国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基本特点为:一是舆情事件的涉及面更广,发生的舆情事件不是只局限于一个行业中的一个企业或是某个地区,而基本反映了整个行业中大部分企业或全国普遍地区的共同问题,如毒豆芽、毒腐竹、工业盐冒充食用盐在全国多个地区都有发现,桶装水不合格情况涉及多批次、多品牌,多款面粉均被爆出含有增筋剂,多品牌功能性饮料含有二类精神药物等。二是食品安全网络舆情主要由人源性因素所诱发。在2014年度发生的6个超热度、高热度的食品安全网络舆情中,有5个由人源性因素所诱发。三是微博仍然是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重要载体,超热度、高热度食品安全网络舆情中,微博占总热度的比重均已超过95%。四是转基因仍是关注的焦点。2014年对于转基因食品的关注总热度达千万以上,是热度最高的舆情事件,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争议持续不减,并且对明确标识转基因食品以保证消费者知情权与选择权的呼声高涨。五是网民理性有限,面对相关负面信息时往往持有“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加大打击造谣、传谣行为的力度,尽可能减少网络中的虚假信息,努力净化网络环境,推进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已刻不容缓。
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
新闻发布会上,课题组发布了运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数据挖掘工具专门研究而形成的《2005-2014年间主流网络舆情报道的中国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分析报告》。该《分析报告》认为,2005-2014年的十年间全国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数量达到227386起,平均全国每天发生约62.3起,处于高发期,并在2011年达到历史峰值,当年发生事件38513起; 2012年起事件发生量开始下降,2013年下降至18190起,但在2014年出现反弹,上升至25006起。最具大众化的肉与肉制品、蔬菜与蔬菜制品、酒类、水果与水果制品和饮料是发生事件量最多的五大类食品,发生事件量之和占总量的40.54%。食品供应链各个主要环节均不同程度地发生了安全事件,但60.16%的事件发生在食品生产与加工环节。75.50%的事件是由人为因素所导致,其中不规范使用添加剂引发的事件最多,占总数的31.24%,其它依次为造假或欺诈、使用过期原料或出售过期产品、无证或无照的生产经营、非法添加违禁物等。《分析报告》还指出,2005-2014年的十年间我国食品安全事件发生的成因十分复杂,是长期以来各种矛盾累积的必然结果。我国食品生产与加工企业的组织形态虽然在转型中产生了积极的变化,但以“小、散、低”为主的格局并没有发生根本性改观,生产与加工环节的多发性具有现实基础;同时由于我国食品工业的基数大、产业链长、触点多,更由于诚信和道德的缺失,且经济处罚与法律制裁不到位,在“破窗效应”的影响下,必然诱发人源性的食品安全事件。此外,虽然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在探索中逐步优化,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政府、市场与社会间,地方政府负总责与治理能力间的匹配关系,体制滞后是事件多发的体制原因。
江南大学江苏省食品研究基地副主任王建华副教授
江南大学江苏省食品研究基地副主任王建华副教授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了由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食品安全治理评论》(第二、三卷)的情况。王建华副主任指出,《中国食品安全治理评论》是适应食品安全治理新常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办刊风格,在兼顾“学科交叉、特色鲜明、实证研究”的学术理念基础上,秉承“为人民做学问”的历史责任而创立的专业学术刊物,由江南大学江苏省食品安全研究基地主办。王建华副主任认为,中国食品安全治理既是全球的共性问题,也是中国的特殊性问题。本刊物侧重于中国食品安全治理现实问题的研究,立足于中国现实场景和具体问题,通过实证调查与案例分析,研究食品生产经营主体的微观现实行为、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消费的偏好、政府食品安全监管的路径,以此来探讨中国食品生产经营主体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研究中国安全食品市场的培育与发展,为政府食品安全治理能力的的提升提供参考。
江南大学江苏省食品安全研究基地主任徐立青教授主持发布会
近年来,江南大学江苏省食品安全研究基地坚持问题导向,基于实证调查,致力于我国食品安全治理研究,目前已成为国内具有影响力的专业性食品安全治理的研究智库。据悉,《中国食品安全发展报告》与《中国食品安全网络舆情发展报告》是教育部批准、由江南大学江苏省食品安全研究基地课题组承担的2个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发展报告,此次是在江南大学和中国食品安全报社指导下,由课题组连续推出的第四个年度报告,也是该基地目前正在承担国家社科重大招标课题《食品安全风险社会共治研究》的研究成果。境内外50多家新闻媒体与课题组20多位学者参加了发布会。发布会由江南大学江苏省食品安全研究基地主任徐立青教授主持。
【免责声明:本网有部分文章是通讯员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若有涉及作者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我们及时对相关文章进行删除或其他方式处理 。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站不承担责任。谢谢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