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提要:
既然是为人民办事,就不怕跟人民沟通交流,如果有缺点,就不怕人民批评指出。特别是在那些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上,更没有必要藏着掖着。政府部门越是公开透明,与老百姓说真话、交实底,越容易得到理解和信赖,越是和老百姓打成一片,越容易找到破解难题、解决问题的良策妙方,这是政府公信力的重要来源,也是我们的看家本领。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回应社会关切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意见》近日发布。《意见》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平台建设、加强机制建设、完善保障措施,要求各地区各部门把做好政府信息公开、提高信息发布实效摆上重要工作日程,把人民群众的期盼融入政府决策和工作之中,努力增强提升政府公信力、社会凝聚力的“软实力”。
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与群众充分互动沟通,是建设现代政府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联系群众、转变政风的内在要求。这些年来,我国政务公开的脚步不断加快,从制定完善各项条例规章,到开门立法、征求意见渐成常态,再到政府网站、政务微博纷纷推出,变化颇为显著。这次国务院再发指导意见,从具体操作到原则设定,从个人到机构,对信息公开的要求进一步提高、细化,并反复提到新媒体,强调互动交流,极具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人民政府是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办事的政府,政务公开正是由这一基本性质决定的。既然是为人民办事,就不怕跟人民沟通交流,如果有缺点,就不怕人民批评指出。特别是在那些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上,更没有必要藏着掖着。政府部门越是公开透明,与老百姓说真话、交实底,越容易得到理解和信赖,越是和老百姓打成一片,越容易找到破解难题、解决问题的良策妙方,这是政府公信力的重要来源,也是我们的看家本领。
然而,现在有些人却把这个本领丢了,官僚主义做派很浓,不愿意也不善于和群众沟通。面对群众的关切和诉求,一些地方和部门甘当“鸵鸟”、逃避塞责的行为仍不少见,一些官员简单粗暴、冷漠敷衍的态度亦时有耳闻。有的公开有形式却无内容,停留在“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的层面,满篇满口的官话套话。如此种种,无不破坏政府形象,侵蚀政府公信力。随着新的传播方式日益发达,新的发声平台日益活跃,这一矛盾愈发凸显。
提升政府公信力需要勇于回应。今天的中国加速转型、价值多元,面对的挑战不少,需要化解的矛盾很多,凝聚人心、达成共识的难度空前加大。有些事情是长期性任务,一时半会儿完成不了,还有些事情,政府确实已经做了大量工作,但依旧面临这样那样的困难,及时加以解释说明,就能够群策群力、赢得理解。反之,在信息公开上缺位失声,群众不了解情况、不知道进展,就会消耗群众的耐性和信任,引发不满和质疑。特别是在一些重大突发事件及热点事件发生后,面对众声喧哗、观点芜杂,只有敢于站出来回应,澄清事实真相,才有可能第一时间掌握主动。
提升政府公信力还需要善于发声。随着权利意识、参政议政意识的不断增强,人们对于政务公开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不再满足于看得到,也想要看得懂、用得上,不再满足于被动接受,更想要主动参与,想要表达意见和诉求,监督政策的制定和落实。进一步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就要好好想一想哪种沟通方式最能被群众接受,看一看什么是群众最迫切的诉求,及时、真诚地给予回应。打通官方与民间互动的桥梁,就能挤压谣言滋生的空间,减少嫌隙发生的可能。
信息时代,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新媒体异军突起,善于建立并利用新平台发声成为信息公开的重中之重。一方面,新媒体新技术使政务公开有了更多更快捷的实现方式;另一方面,几亿网民人人都有麦克风、个个都是自媒体,随时随地都可能给政府工作“挑刺儿”。敏锐捕捉社会热点,传播主流声音,占领新阵地,各地区各部门要迈过各种各样的障碍,作出各种各样的调整。在这当中,最关乎公开实效和群众切身体验的是提高新平台利用率,叫醒“长眠”的政府网站,摒弃傲慢生硬的话语体系,使政府工作在互联网上运转开来,融入百姓生活和工作之中。
做好政府信息公开是一场综合大考,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工作。加强与公众沟通,改善政府形象,不只是几个部门几位发言人的任务,还需要上上下下共同行动。只有不同战线、不同部门都承担起自己的职责,不失声不缺位,才能真正汇聚力量、发挥作用。做好政府信息公开更是一场与公众期待的赛跑,拿出勇气和魄力自我调整、自我革新,我们一定要做好,一刻也不能迟疑。
(责任编辑:杨楠)
上一篇:隋绳武:预防事故根本在于提高素质
【免责声明:本网有部分文章是通讯员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若有涉及作者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我们及时对相关文章进行删除或其他方式处理 。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站不承担责任。谢谢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