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告:

网群:   北京市青年党建网   紫光阁青年党建频道

市农工委王孝东书记谈深入基层和群众

发布日期:2014-07-02 14:53:37 来源: 作者: 点击:1628次 字号:增大 减小
  

进村入户听民意 服务群众连民心

IMG_0170.jpg

  本网讯: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是保持党与群众血肉联系的根本途径,也是“三农”工作部门最基本的工作方法。自2013年8月份以来,市委农工委、市农委紧密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健全完善机关党员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长效机制,以党支部为单位,坚持每季度开展三天两晚的“进村入户”活动,组织机关干部与农民群众同吃同住同谋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主要做法

  坚持面对面,同吃同住听民声。改变原来到村调研过程中层层陪同的状况,采取不打招呼、一竿子插到底的办法,直接到村、住进农户,面对面地倾听党员干部群众的呼声和期盼。两委领导班子成员带头把自己摆进去,以普通党员身份参加“进村入户”活动。截至目前,两委机关各党支部普遍组织开展了三次“进村入户”活动。19个党支部已经深入124个乡镇的148个村,入户走访群众934户、企业48家,直接访谈群众1976人。
坚持点对点,深入调研摸实情。改变原来一天跑几个乡镇多个村、“蜻蜓点水”式的调研形式,采取“解剖麻雀”的方式,了解真实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门头沟区斋堂镇马栏村是农工委办公室党支部的联系点。干部们进村入户后,很快就掌握了村里的难处:村里耕地少,缺乏支柱产业;虽然风景秀丽还有红色历史资源,想发展旅游却苦于没有资金,缺乏项目支持;眼前,村民吃水都还是难题。针对摸出的突出问题,办公室党支部为马栏村开出了“药方”:安排200万元资金,改造闲置房屋发展民俗旅游;利用“一事一议”政策,补贴30万元建设水窖;支持马栏村申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帮助编制保护发展规划;协调有关部门解决看病、外出就业等难题……截至目前,两委机关干部撰写民情记录4000多篇,征求到原汁原味的意见建议364条。
  坚持手拉手,结对共建促发展。发动各党支部与村党组织结成帮扶对子,推动政策、资金、信息、技术等向农村基层倾斜,实现双方资源共享、相互支持、密切协作、互利共赢。产业发展处党支部与密云县穆家峪镇前栗园村党支部建立了结对共建关系,提出争取用3—5年时间,使前栗园村产业发展、村容村貌、百姓生活有大的变化;与国家开发银行北京分行客户五处党支部商定在设施农业改造、“菜篮子”工程、种业发展、扶持龙头企业发展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
  坚持实打实,解决难题办实事。改变原来下基层调研就是为了总结经验、反映成效的做法,直截了当、开门见山地了解问题、征求意见,发现问题能立即解决的,及时解决;不能立即解决的,说明情况和原因,建立工作台帐,有计划地解决。山区建设处党支部针对门头沟区清水镇洪水峪村发展中存在的困难,联系北京农学院专家到村里实地考察,为村里谋划产业发展规划;协调安排资金60多万元,解决农民吃水难问题;给予政策支持,将居住在地质灾害易发区的12户农民搬迁到安全地带。截至目前,各党支部已帮助基层解决问题145个,不能立即解决、记录在案、跟踪解决的问题80个,协调扶持资金1000万元。

  活动成效

  通过开展“进村入户”活动,使两委机关干部看到了农民群众的真实生活状态,摸到了“三农”政策贯彻落实情况,找到了两委工作与农民期盼之间的差距,在实践中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群众路线、群众观点教育,在思想上受到了一次洗礼和净化,进一步强化了服务“三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中央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党建要情》刊发了两委“进村入户”活动调研报告,刘云山同志、赵乐际同志充分肯定活动经验,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中央媒体进行了集中宣传报道。
  一是摸到了真情况。通过与群众“零距离”的接触,大家对农村情况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对农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所忧所盼有了感同身受的理解。机关党员干部通过问家庭情况、政策知晓率、农资服务需求、意见建议等“八问”,通过看设施农业、农田基础建设、物资储备、农机使用、村容村貌、厕所厨房等“八看”,通过记谈话情况、民情日记、影像资料等“三记”,摸清了群众期盼,也普遍受到了教育。大家深入田间地头、企业车间实地走访,开展实地调研,了解真实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形成了《产权式农业经营模式助推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等一批调研报告。
  二是找到了真问题。一些同志说,通过“进村入户”活动,发现有些政策在制定时了解情况不够,没有掌握农民的真实想法,钱花了不少,群众未必欢迎、未必收益,造成资源浪费、资金浪费。有的说,在一些深山区村建冲水厕所、太阳能浴室等惠民设施,本来是好事,但没有想到运营成本太高,存在闲置现象。有的谈到,当前农村发展中农房改造难、农业经营后继无人、农民增收难道等8类问题值得关注。还有的同志经过调查发现,民俗户在经营过程中主要存在用地、用电、信息化、宣传等四个方面的困难,需要整合各方资源,切实加以解决。这些都与我们作风不够扎实、深入基层调研不够有关系。
  三是受到了真触动。同志们入农户、到地头、进大棚、看项目,展现了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经受了难得的党性锻炼、实践磨炼、身心修炼,普遍感触很深、收获很大。有的同志说,通过这次“进村入户”活动,才发现北京城郊还真有这么穷的村庄、这么苦的农民!不是自己亲眼所见,还真不敢相信这是事实,内心受到深深的刺痛。一位党员说,我们到一位农民家里走访,看到的家具都是解放前的式样,家里3口人,2位80岁的老人还养着1位读高中的孙子,老人们最愁的是孙子开学时的学费和生活费,经了解他们就靠每月310元的养老金来维持这个家,看到此景此幕后,他伤感地流泪了,赶紧把自己兜里仅带的700元钱塞给了这2位老人。截至目前,全体党员干部自发地、主动地向困难群众捐款捐物,慰问困难群众189户,合计金额达8万余元。
  四是增进了真感情。一些同志谈到,刚下去时,心里还有点放不下架子,还怕农民不欢迎、不接受,怕吃住条件差,但通过与农民群众朝夕相处、促膝谈心,真正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真切体验到群众的善良质朴,真心感受到对党发自内心的拥护。有的谈到,与老百姓的感情,不是读几本书、看几篇文章就能建立的,而是在面对面手拉手中、在唠嗑聊天中、在办实事、解难事中建立和巩固的。一些村党组织书记说:“进村入户”很贴近民心,老百姓觉得这是上级党组织关心群众、爱护群众、重视群众,对基层工作很有帮助。

  启示思考

  我们深切感受到,机关干部“进村入户”,是对我们党优良传统的发扬光大,是当前服务“三农”、服务群众的良好形式,为我们进一步做好“三农”工作提供了一些重要启示:
  第一,做好“三农”工作,必须要贴近农民群众。保持同农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执政宗旨的要求,也是我们落实好政策、推动好工作的前提。“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现在交通越来越便捷,但我们的一些干部离农民群众有时反而更远了;科技越来越发达,而与农民群众的联系沟通有时反而更少了;干部整体文化水平提高了,但讲的话群众越来越听不懂了。说到底是对群众的感情淡漠了。党员干部只有放下架子、扑下身子,到农民中间去,才能同群众建立真感情;只有视农民为亲人,把自己当农民,亲身感受农民的喜怒哀乐,才能赢得农民群众的信任;只有坚持和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才能听到农民的真话、实话和心里话。
  第二,做好“三农”工作,必须要符合基层实际。服务“三农”必须了解“三农”。只有了解农业的真实情况、农村的实际需要和农民的内心想法,获得可靠、有效的第一手资料,才能确保各项工作符合客观实际、真正落到实处、取得良好效果。在入户走访中,一些党员干部群众反映,有的政策存在连续性不够问题,如农村公共设施后续的管护措施跟不上,维护成本较高,特别是集体经济比较薄弱的村,干脆听之任之,公共设施难以持久发挥有效作用。究其根源,就是工作缺乏系统性、长远性考虑,存在短期思想、简单思维。要做好“三农”工作,必须经常性地开展调查摸底,了解掌握农村政策落实、农村民生改善的基本情况,农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要求与期盼,以及当前“三农”发展面临的重点难点问题,真正摸清农民群众想什么、盼什么、要什么。只有这样,各项工作才能更贴近农村的实际和规律、更契合农民的愿望和利益。
  第三,做好“三农”工作,必须要尊重基层创造。在开展农村工作时,我们常常会发现,坐在书斋里没有想到的事情,往往农民自己想到了;坐在办公室里担心的问题,往往基层已经寻求到解决方法了;有时候我们设想得很完美的方案,不一定都符合实际。实践证明,“三农”工作取得突破,活力与源泉都在基层和农民。因此,开展新时期的“三农”工作,不仅要问计于精英,更要问计于农民,不仅要有顶层的统筹设计,也要有基层的实际摸索。一方面,要切实从认识和感情上尊重群众首创精神,拜群众为师,向实践学习。另一方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鼓励基层大胆实践。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在基层的创造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寻求破解难题的金钥匙,推动“三农”工作不断取得新发展。(文 王孝东)

分享到:

(责任编辑:罗婷)

上一篇:构建和谐共享科技文化—残疾人参观太平洋海底世界活动举行

下一篇:“红色影像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战场纪实”专题展览开幕式

【免责声明:本网有部分文章是通讯员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若有涉及作者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我们及时对相关文章进行删除或其他方式处理 。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站不承担责任。谢谢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