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的五月,千年不遇的特大地震突袭四川,中华文明的美丽摇篮,独具特色的文化景观,顷刻间支离破碎、伤痕斑斑,这是文化遗产之殇,中华文明之痛。十年后的今天,昔日的灾区早已浴火重生、凤凰涅槃,实现美丽蝶变,文化遗产焕发勃勃生机、更有尊严,文物保护成果助力乡村振兴、脱贫攻坚,人民更幸福、生活更美好、四川更美丽。
一
灾难中站立,危难中崛起。巨灾面前,四川文博人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四川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国家文物局的大力支持和全国文博同仁的倾情援助下,在艰苦卓绝中遏制灾情,在攻坚克难中抢救保护,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经过1000多个日日夜夜的艰苦奋战,列入国家规划的153处不可移动文物得到抢救保护,3176件(套)可移动文物得到保护修复,46座博物馆(文管所)得到加固或重建,39个重灾县245项文物抢救保护项目全部完成,四川灾后文物抢救保护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书写了从灾难走向新生、从恢复重建走向发展振兴的壮丽篇章。
震后不到50天,“同步勘察设计、同步施工、同步监理”的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古建筑群抢救保护工程率先启动,随后理县桃坪羌寨、马尔康直波碉楼、梓潼七曲山大庙、江油云岩寺、广元千佛崖摩崖造像、朝天明月峡古栈道等一大批文物保护工程纷纷实施并高质量完工,都江堰伏龙观古建筑群灾后抢救保护工程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优秀奖”,都江堰二王庙古建筑群和梓潼七曲山大庙古建筑群灾后抢救保护工程获评“全国十大文物维修工程”。一处处坍塌的文物建筑再次屹立,优秀的藏羌文化遗产得到更好地保护传承、获得新生,曾经迷人的旅游胜地、百姓的温馨家园焕发出新的生命与活力。同时,在文物保护工程实施过程中,通过拆除与文物原生环境不协调的建筑,清除污染文物本体的不和谐元素,文化遗产生存环境得到优化改善。广元市为保护千佛崖摩崖造像对108国道进行改道,彻底改变了摩崖造像长期遭受行车震动、尾气污染腐蚀的生存环境,文化遗产的价值、尊严与荣耀得到充分体现。
▲ 修缮后的二王庙古建筑群
“文化惠民、文化富民、文化乐民”。理县桃坪羌寨、汶川萝卜寨、茂县黑虎羌寨等藏羌村寨,既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民族同胞的生活家园。恢复重建中,既坚持文物保护原则,又尊重民族传统、注重改善民众生活,设计中融入百姓意愿、施工中吸纳当地工匠参与,不仅保证了传统工艺技术的使用传承,又增强了群众保护文物的责任心和自豪感,同时“以工代赈”的做法还增加了百姓收入,实现了传统与现代、保护与使用、人文与环境的完美契合。如今,一座座富于民族特色、美丽宜居的藏羌村寨成为百姓安居乐业的场所,曾经的灾区成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全国知名的文化旅游区,当年的文物抢救保护工程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和民意工程。桃坪羌寨旅游经营户达80余户,旅游从业人员达200余人,2017年人均纯收入达12000余元,百姓体会到前所未有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 修缮后的桃坪羌寨
二
文物资源是推动旅游发展的重要基础,更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十年前,都江堰二王庙、伏龙观等古建筑群的严重受损,让作为当地支柱产业的旅游业遭受重创,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00亿元。而仅仅不到三年,修缮完工的都江堰二王庙和伏龙观就以崭新的姿态开门迎客,为都江堰市旅游业的全面恢复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振兴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如今,世界文化遗产青城山—都江堰已成为最美中国目的地旅游景区,年游客接待量超过750万人次,门票收入突破4亿元。同时,以青城山—都江堰、阆中古城、剑门蜀道、桃坪羌寨、萝卜寨等为代表,以文物资源为依托的文物景区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八方来客,成为国内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和靓丽的“文化名片”。此外,汶川地震抗震救灾系列景区还被列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成为促进地方旅游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成为助力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力量源泉,也为当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参考借鉴。
在恢复重建和发展振兴过程中,“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茂县羌族博物馆、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绵阳博物馆、映秀震中纪念馆、绵竹市博物馆、汶川博物馆等一大批博物馆纪念馆建成开放,灾区文化设施得到巨大改善,其陈列展览水平、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博物馆教育功能、社会效益充分发挥,更好地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今的“ 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占地面积14万平方米,是全国唯一的国家级地震主题纪念馆,也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国家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截至2017年底,已累计接待社会公众1500余万人次,成为“三基地一窗口”建设的龙头单位。同时,北川老县城遗址、映秀震中纪念地、汉旺东汽地震工业遗址纪念地和深溪沟地震遗迹纪念地等地震遗址遗迹,也已成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载体,而征集的20余万件地震实物则是向世人呈上的一张感天动地的“精神名片”。
▲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正面
三
十年砥砺前行,走出了一条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科学发展之路,成就引人瞩目,经验分外宝贵,启示尤为深刻。针对都江堰古建筑群等灾后重点文物工程,采取“三同步”的做法;针对藏羌碉楼和村寨等民族文化遗产,采取让当地民众亲身参与“重建家园”的实践;针对涉及民生的文物保护工程,采取“设计、施工、监理、业主及民众代表”四方监督的制度;必须充分发挥中国政府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必须始终践行以人为本、民生为先、尊重科学的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必须始终坚持依法合规、时间服从质量、不改变文物原状的保护原则,必须加强文物防灾减灾研究和应急管理能力建设……这些经验与启示不仅在此后的四川芦山地震、青海玉树地震等灾难面前得到应用与推广,也为世界同行提供了四川经验、贡献了中国智慧。
▲ 修缮后的布瓦黄土碉
十年寒暑,十年奋进,激励前行的始终是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文博精神。身处伟大的时代,我们将以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秉持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理念,勇于担当、感恩奋进,在新的起点上不断推动四川文化遗产事业迈上新的更高台阶,为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更多的文博力量。
来源:中国文物信息网
(责任编辑:阳光)
【免责声明:本网有部分文章是通讯员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若有涉及作者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我们及时对相关文章进行删除或其他方式处理 。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站不承担责任。谢谢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