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东四四条胡同,一处已经修缮完毕的门楼。
6月1日,东四四条胡同,居民认养的花草。
一部《我在故宫修文物》走红,让公众领略了文物的魅力。在北京,还有一群人也在勤勤恳恳、默默无闻地维护和修复古迹,他们就是在北京老城保护中“修胡同”的设计师和工人们。
近年来,北京施行了多次胡同修复计划。去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发布,再次将老城整体保护写进规划。按照规划,北京将保护老城原有棋盘式道路网骨架和街巷胡同格局,保护北京特有的胡同-四合院传统建筑形态,并打造13片文化精华区,东四的多条胡同片区入列。
随着修复计划的推进,越来越多的胡同在恢复原有风貌的同时,也改善了居住环境。
“我向往的北京胡同,是在冬天的午后,晴朗的天空中飞着一群鸽子,还有忽远忽近的鸽哨声在回响。”1972年出生的高洪雷从小在胡同长大,现在是东四街道办副主任。他说,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东四离这个目标越来越近。
两条胡同修缮30多个门楼
时亮从小在胡同长大,前年开始,他成了东四胡同修复的首席设计师。
在他看来,东四三到八条是最典型的以北方四合院为代表的精品历史街区。
“每条胡同都是700多米长,正好十个四合院。在这里能找到所有等级的门楼制式。比如四条清朝造币厂的王府式门楼,崇礼住宅的广亮门,阎锡山旧宅的金柱大门,再就是平民用的蛮子门、如意门,还有随墙门、大车门等,堪称四合院博物馆。”时亮说。
去年秋天,他们开始了七条、八条胡同的修复。如今马上完工,两条胡同恢复门楼30多个,其中重点门楼十几个。此前三至六条的修复,也拯救了不少门楼。
“比如四条84号的一个蛮子门,这个门楼柱子下面已经朽烂,我们只能把下面清理掉,埋进一根体量质量一样的实木柱子。”时亮说。
虽然东四门楼制式很全,但他最推崇的还是这里的如意门。
“在历史文化保护街区中,东四北三条至八条是唯一的传统胡同住宅保护街区。如意门作为平民用的门楼,最能体现这里的居住特色。相比其他街道,这里的如意门更漂亮,因为这里的百姓生活条件好,门楼的木雕砖雕很讲究。”
他说,当时为了恢复四条84号院的砖雕,一名工人用雕刻刀剃了半个月花纹,才恢复砖雕原来的卷草花边。
尊重建筑 不拒绝现代技术
清华大学标志“二校门”今年重修时,涂了一层疏水材料保持“貌美不怕水”。在东四胡同的修复中,对传统青砖墙的保护,也用到了类似的“黑科技”。
“传统青砖很结实,但是怕雨水浇。现在去看崇礼住宅,有的砖已经粉得厉害。再加上以前一到节假日就往墙上刷油漆,涂了一层又一层,雨水和油漆将青砖墙破坏得厉害。”时亮说。
时亮说,外墙面的砖有文物价值的,工人都会磨出来。“两个工人用刨磨机磨一天,只能完成三延米。”
对于损坏严重的砖,工人会用青砖重新修补。记者在六条看到,部分门楼的砖垛,有新补上的青砖。
“磨完补完之后,我们会涂上硅树脂材料,完全透明,一点水不沾。这种材料在胡同修复是第一次使用,能保证墙面不风化,保护效果可以持续十年。”时亮解释了他们用到的“黑科技”。
时亮说,他们在恢复胡同风貌时,并不拒绝现代工艺。
“如果现代工艺能达到同样的效果,我们肯定用现代工艺。我们是怀着对建筑的尊重去修缮,而不是刻意追求古法。”时亮说。
修旧如故 七八十年代也是历史
东四街道办副主任高洪雷说,他们现在修缮胡同不再是“修旧如旧”,而是“修旧如故”。
“东四胡同元代就成形了,经过了明朝、清朝、民国,各个时代都留下了痕迹。我们要恢复到哪个时代呢?都恢复到一个年代就假了,像影视城一样。”时亮举了个例子,“明清时等级森严,平民门上只能用桐油刷,民国后开始用红漆刷门。我们也没有刻意把这些门改回去。”
“我始终觉得,不光明清时的东西是历史,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东西也是历史。十条以前有个副食店,我小时候常被爸妈喊去打芝麻酱。回来时边走边舔,到家半瓶芝麻酱没了。现在小孩可能都不知道副食店是什么,这些也该被记住。”时亮说。
这跟《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的要求不谋而合。规划提到,要进一步挖掘有文化底蕴、有活力的历史场所,重新唤起老北京的文化记忆,保持历史文化街区的生活延续性。
东四七条63号院曾有一位“黑板爷爷”,风雨无阻十几年,每天在一尺见方的黑板上,写上天气、限行尾号等信息,给院里的居民提供了很大便利。去年,“黑板爷爷”去世,院子里的居民自发成了接班人。最近七条修复时特意保留了这块小黑板。
在一些院子里,“文革”的标语,也保留了下来。
“保留住各个历史时期的痕迹,才是一个活灵活现的东四。”时亮说。
遭遇文物保护困境
东四胡同修复,也遭遇了文物保护的困境。
东四有多处国家级、市级和区级文物保护单位。高洪雷说,街道曾与一些文保单位沟通,这些单位大多存在修缮资金不足的问题。
“我们也很想修缮这些建筑,但即使是区级文保单位,也要提交各种资质证明,经过一个漫长的审批手续,非常耽误工期。”时亮说。
另一方面,对于一些不能确定原样的建筑,东四街道在修缮时采取了暂保措施。
东四四条83号原是清代宝泉局东作厂,也是目前北京唯一现存的清代造币厂。东四街道多次邀请专家现场查验,最终依照清末文献记载,尚未考证的按“暂保”要求,采取古法合理修缮,尽最大可能恢复其历史风貌。
“拜师”故宫 还胡同于民
为了学习先进的文保理念,东四还与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交流了经验。
“他说‘我在故宫修文物’,我们就提出‘我在东四修胡同’”。高洪雷说,“单院长说‘要善待我们的一砖一瓦’,这给我们很大启发。我们要怀着情怀,来做文化保护。”
同样“拜师”故宫,东四街道打算今年让小朋友也参与到老砖墙的修葺中去。
“今年修缮九条时,会让居民和小朋友参与。让他们知道,我们身边有这样一个有价值的院落。”高洪雷说。
东四在发动居民参与方面,做得远远不止这些。
现在的东四三至八条,走几步就能看到花池子,还有葫芦架和葡萄藤。所有这些,都是胡同“花友汇”志愿者维护的。为了调动居民积极性,还将原来园林部门维护的花让居民领养。现在,一个个“口袋公园”遍布胡同。
“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把东四完完整整交给下一个七百年。”高洪雷说。(文记者 李玉坤 摄影记者王贵彬)
来源:新京报
(责任编辑:雪霁)
上一篇:通州于家务乡将拆违百万平方米
【免责声明:本网有部分文章是通讯员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若有涉及作者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我们及时对相关文章进行删除或其他方式处理 。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站不承担责任。谢谢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