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内的胡同四合院等平房院落,以大杂院为主,人口超载严重。在保护和改善居住条件的过程中,还要留住原住民和传统文化,受产权复杂等因素制约,有的院落出现部分腾退。如何改善留下来的原住民的生活条件,同时为老城注入新的发展活力?东城区在南锣鼓巷地区、前门草厂地区试点推进“共生院”,解决实现部分腾退院落的宜居和发展难题。这是记者从正在召开的东城区第十六届人大第五次会议上了解到的。
“共生院”包含新老建筑共生、新老居民共生和文化共生三层含义。新老建筑共生,是指在完成大杂院部分居民腾退后,对老建筑进行保护性修缮,并利用腾退空间,为留下来的居民改善居住条件,建设包括共享厨房、污水处理设施、配建卫生间等。既实现了对老建筑的保护,又完善了基本的生活设施配套。
新老居民共生是指对于腾退出来的居住空间,引入新居民居住,原居民和新居民在胡同、四合院里共生。具体引入什么样的新居民还在探索当中。可能以青年公寓的形式引入对胡同文化感兴趣的青年人;可能以办公空间的形式,引入从事文创产业的年轻人;也可能以院落体验式酒店或民宿等形式引入游客。
文化共生是指新居民带来的文化和胡同四合院文化的共生。通过原居民,实现对传统四合院文化的传承、传播,通过新居民,为老城文化发展注入新活力。同时,腾空建筑除了引入新居民外,也可以引入图书馆、文化创意产业等新业态,实现文化共生。
“共生院”概念还可以扩大到“共生街区”层面。胡同里,还有一些院落实现了整院腾退,这些院落也将引入新的业态、功能或居民。不同功能、形态的院落之间也可以实现共生。
“共生院”概念是如何提出来的?
“过去老城改造通常采取的是开发的方式,把居民都腾空,腾出整个院子,再进行修缮利用,老居民都搬出去了。经过多年探索,老城改造转向不再大拆大建,尤其北京市的新总规提出,老城不能再拆了,不但要留住格局、肌理,还要留住原住民、老街坊,延续生活方式、社区网络、乡愁和文脉等等。”东城区副区长张立新介绍。
2015年下半年,南锣鼓巷四条胡同启动了申请式改善工作,部分居民选择了外迁,改善居住条件,胡同里出现了一批没有完全腾空的院子。这些腾出来的房子怎么利用?原住民的生活条件如何改善?在这种背景下,东城区提出“共生院”概念。
目前,“共生院”试点在南锣鼓巷地区的雨儿胡同和前门地区的草厂片区推进。正在对腾退院落进行建设,草厂地区已经试点引入青年公寓。下一步,将继续就引入人群和业态进行试点探索,预计今年可推出一批试点院落。(记者 于丽爽)
来源:北京日报
(责任编辑:飞云)
上一篇:什刹海环海景观带八月底建成
【免责声明:本网有部分文章是通讯员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若有涉及作者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我们及时对相关文章进行删除或其他方式处理 。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站不承担责任。谢谢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