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告:

网群:   北京市青年党建网   紫光阁青年党建频道

平谷桃农增收的背后

发布日期:2019-09-10 14:38:36 来源: 作者: 点击:962次 字号:增大 减小
  

   此前,一家一户三五亩桃园,一年忙到头,每亩收入三四千元。如今,土地流转村集体,大桃产销一条龙,村民“打工”挣三万,变成股东且分红。

  同样是种桃,从“各自为战”到“集约化生产”,平谷区的部分农民已尝到土地流转后,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甜头。

  清秋白露,日暮转凉,记者走访峪口镇西营村金果丰果品产销专业合作社。一间450平方米宽敞的包装车间里,几位社员在给大桃称重、分级后,一个一个套上防护网袋,分类包装。

  年近六旬的种桃老把式贾宝顺看见记者,高兴地说:“眼下,正是晚桃‘国庆王桃’下树的时候,今年效益好,论个卖、一个4.6元都供不应求。”

  下午六点半,贾宝顺收拾妥当,擦擦手,沏了两杯热茶。“您想聊聊这几年村里这些地有啥变化?要是搁以前,摘桃卖桃连轴转。我跟老伴儿头天晚上摘桃,凌晨1点钟就得送到批发市场‘抢筐’。卖完又赶回园子摘桃,晚上10点钟才能插空儿吃口饭,都没工夫睡觉,更不可能聊这些。”他一边乐呵呵地说着,一边从抽屉拿出一摞旧账本。

  “1998年,平谷区鼓励发展大桃产业。我们村一共1000亩农用地,有700亩都种上了桃树。我就是从那时候起,开始侍弄三亩桃园的。”贾宝顺翻开旧账本,回忆起往事,“起初,那真是大姑娘上花轿头一回,疏花、施肥、剪枝一切从零开始。直到2000年,我跟老伴儿两人,一年忙到头,1亩收入也就是两三千元。”

  贾宝顺向记者解释,当时每家每户一盘散沙,种桃活儿又多,从施肥到剪枝有36项技术需要规范化操作。各户的技能千差万别,大桃品质也是良莠不齐。连续好几年,村里都遇上“卖桃难”的问题。

  “当时平谷区大桃主产区都是如此。那几年,从区政府到村委会,都组织给果农教技术、送门路,各种办法都试了,但有的果农年纪大技术跟不上、有的果农舍不得换退化的老树……标准化生产障碍重重。”贾宝顺向记者细数了当年的难处。

  为破解环环相扣的难题,农村土地管理是第一环。2008年,平谷区政府统筹各镇启动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摸清各村每一寸土地的基本情况和产权关系。在此基础上,平谷区按照“区级统筹规划、镇级统筹管理”的原则,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管理使用。

  “那一年,我们镇政府、村委会经过几次调查,先是组建凤凰山投资管理中心,理顺了我们村民和村集体的产权关系,还设置了集体股、户籍股、土地承包经营权股。然后,我们几家陆续把土地流转到村委会。村委会再经过区经管站的产权交易服务中心,在农村管理信息化平台进行招标,有两家合作社先后把整村的土地几乎都承包了。”贾宝顺随手拿出一个计算器,算了算,“凤凰山投资管理中心每年分红300元,合作社每亩给我1500元流转金,村委会每亩再补1500元,明年还有合作社的分红。等于说我啥也不干,就能挣近一万块钱。”

  贾宝顺高兴地合不拢嘴,“说是那么说,可祖祖辈辈都是泥土里摸爬滚打的,不种桃还能干啥。于是,我就在合作社里‘打工’,一年工资还能挣三万。”

  “同样是种桃,有什么不一样吗?”记者追问,贾宝顺拍腿说,“区别可大了!村党支部组织农资采购和引进有机富硒种植技术,合作社负责品牌打造和市场营销,我们果农按技术要求搞好生产,这就实现了技术培训、农资供应、病虫防治、技术应用、品牌打造和产品销售‘六统一’。2014年,全村每亩平均收益已经达到2万元,果品总收入1000万元。”

  贾宝顺腰包越来越鼓的背后,是西营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市场化引入社会资本、成立村社一体的合作社整合整村农地资源”经验的成功,也是平谷区长期统筹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管理的体现。

  今年6月,中央六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在全国选择100个左右的县(市、区)作为首批建设试点示范单位。平谷区成为北京市唯一试点。8月份,按照中央、市、区政策精神,平谷在全区推进“村地区管乡镇主责”改革创新工作,把实现合同规范、土地集约、流转顺畅、资源整合、产业兴旺、农民富裕作为工作目标,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建设。


来源:北京日报

分享到:

(责任编辑:雪霁)

上一篇:通州:内外兼修点亮副中心

下一篇:丰台布局智能垃圾回收机

【免责声明:本网有部分文章是通讯员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若有涉及作者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我们及时对相关文章进行删除或其他方式处理 。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站不承担责任。谢谢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