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丧嫁娶,起土上梁,乔迁新居,新生儿郎,诸如等等,都是乡村社会常态化生活场景。出于对未来的美好愿景,但凡遇到这些重要的人生节点,都少不了一些必要的仪式。或随意,或隆重,莫不体现了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体现了千百年来不断形成并约定俗成的人文情怀。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中国地域广阔,南北气候之差异、东西地域之分别,造成了不同的风土人情。然而不管生活中的差异有多大,同为中国人,血液里流淌的是同样的魂,是基于传统人文价值趋于一致的认同。在各式各样的风俗里,形式各异,其中所蕴含的美好愿望是一致的。在广袤的乡土社会,维系其秩序的,大多数情况并非来自于士大夫的法律,而是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风俗,长幼之别、尊卑之序、善恶之辨,尽数体现在这些风俗人情之中。如在一些传统习俗中的宴席,座位怎么分布,酒水如何安排,长辈该坐哪、小辈该坐哪,都有约定俗成的规矩。在这些规矩面前,任性的顽劣小生也会变得彬彬有礼。
这些风俗传递出的是正能量的价值观,符合当下的文明新风。但也不容置疑,有一些风俗确实不再适应社会发展形势;或者说虽然于其自身并无大碍,但与当今社会发展所期望的价值观相悖。比如一些城乡结合部甚至于城里人依然盛行的与活人争地的土葬习俗,有的地方流行配阴亲、嫁女索要彩礼、宴席越来越铺张、有伤风雅的婚闹,等等。
虽然这些风俗并非空穴来风,或多或少都有着较久远的历史渊源,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中都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时过境迁,加之有的风俗被人为扭曲,与风俗起源的初衷背道而驰,不仅不符合当下的主流价值观,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让广大群众心生怨言、甚至于不堪重负,可又碍于情面又不得不跟风随俗。
在当下社会处于转型期的关键节点,价值思潮多元,人们的思想观念更容易受到冲击,移风易俗不仅必要,更当其时。如不对一些影响较坏、群众深受其害的恶俗加以制止,必会产生更多的危害,也很容易在人们的思想价值观方面产生破坏性极强的蝴蝶效应。于是,有的地方下大力气整治不良习俗,如有地方强制推行火葬制度,对婚丧嫁娶摆宴席的规模作出强制规定,等等。从有关报道情况看,好心也有出差错的时候,对于通过强制力改变人们惯有的行为模式和风俗习惯,显然用力过猛。与之相对应,有的则立足于村民自治方式,以《村规民约》引导大家共同遵守新规、倡导新风,不失为建设性的尝试。如淄博一村庄“份子钱”限额5角,这一限就是三十年。而这一新规正是村民自发倡议,并非来自于某个部门的强制规定。
因为移风易俗的需要,有的地方“移”得很有成效,不仅在于坚定“移”的信心,更在于善用“巧”力,抓住人的思想关,把工作做深做细,从攻克思想堡垒入手,从引导村民自发改变陈旧思维入手,移风易俗就由大干快上的“攻坚战”变成润物于无声的“轻巧活”。移风易俗,每个公民都责无旁贷,而主管部门也应当吸取教训,把功课做足,力争把劲使在适当处,使巧力收获大成效。(冯德利)
来源:安徽文明网
(责任编辑:黄朝晖)
上一篇:精准扶贫须尊重扶贫对象意愿
下一篇:当前社会矛盾的新特点
【免责声明:本网有部分文章是通讯员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若有涉及作者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我们及时对相关文章进行删除或其他方式处理 。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站不承担责任。谢谢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