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创新驱动,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之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从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的高度看北京,最值得去的地方,当然是中关村。
地域面积不过一“村”,却牵动全国乃至全球的资本、人才、资讯和技术;发展不过30余年,已成为全世界高新产业的风向标之一。近年来,国内外观察者们从各个角度描述中关村在当代中国的意义和对全世界的价值,试图揭示这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承载者、创新型社会的探路者的实践之道。
连日来,本报记者走进中关村,步入这个我们曾无数次聚焦的区域,再次关注顶层设计以及科学与人文融会、教育与科技互动的奥秘。从今天开始,本报分3次刊发《调结构转方式·北京科技创新调研行》系列报道,和读者共同体味中关村的创新发展之路。
在中国大地上,中关村的面积不足两万分之一,能当得起“民族前途”这万钧重担吗?
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首次走出中南海,把“课堂”搬到了中关村。那天的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决定着中华民族前途命运。而中关村,恰恰是我国唯一的自主创新示范区。
如果以此作为认识中关村的逻辑起点,那怎样高看其肩负的历史使命,都不为过。
“始终保持战略决断力”
近一个时期以来,国内外舆论场对中国经济声音不少,归根到底离不开一个问题:“中国的经济到底还行不行?”
目前,中关村估值在10亿美元以上的“独角兽”企业数量仅次于美国硅谷,分布全球的无数分支机构、研发中心为世界分享中国红利提供了机遇。
中关村,以“战略家”的智慧,逐渐厘清了对历史性交汇的认识——
一方面,面对全球竞争,过去擅长的“打法”灵光不再,转入创新驱动发展轨道已成必由之路;另一方面,新一轮核心技术革命先兆频频,迅速抢占制高点,关系着复兴大业的实现。
中关村的实践,越来越带有“千钧一发”的味道。
(责任编辑:黄朝晖)
【免责声明:本网有部分文章是通讯员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若有涉及作者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我们及时对相关文章进行删除或其他方式处理 。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站不承担责任。谢谢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