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知识进校园”打造社科普及新亮点
海门市社科联
社科知识讲座是社科普及的一种重要形式,但是社科知识讲座一个很大的困难就是受众组织难。在资源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如何使社科普及活动产生更大的效益,使更多的人得到收益,这是当前社科普及工作面临的难题之一。近年来,我们海门市社科联坚持创新思路、拓宽渠道、改进方法、打造品牌,在服务社会大众中创新社科普及平台建设,依托“东洲社科讲坛”平台,着力打造“社科知识进校园活动”这一社科普及新亮点,推动我市社会科学普及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社科知识进校园活动”是一项免费为全市各类中小学广大师生举办人文社科知识专题讲座为主的社科普及活动。
1.先行先试,“范本”突出。海门市常乐小学是海门市社科联命名的市级社科普及示范基地,学校逐步完善“学陶师謇”特色校园文化,设计布置了谐乐广场、拾慧园、百草园和六艺园等校园文化景点。学校建设了“弘謇书院”,并以此为基础,筹建“弘謇国学堂”和乡村少年宫,旨在用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为蓝本,面向广大小学生、国学爱好者进行传统文化及相关文明礼仪的讲习和交流,使“国学讲堂”常态化。学校还组织教师阅读《张謇全集》,在海门市张謇研究会领导的帮助下,编撰校本《张謇诗词语粹》,确定爱国、处事、论学、修身、谋事、为民等六个篇章,选取张謇诗词、语粹和小故事,供学生诵读。学校传承张謇的教育思想,提出“常小六艺”,创编校本课程,提高学生艺术素养。
2.汇集资源,搭建平台。在常乐小学试点成功的基础上,我们主动会同市教育局下发了《关于开展“社科知识进校园活动”的实施意见》,对该项活动的组织机构、开展方式等作出具体规定。活动伊始,我们即把专家资源库的组建摆在重要位置,广泛发动和组织全市优秀社科专家、学者积极参与申报讲座课题。我市建有社科人才库,目前在册登记有125人,并聘请了首批20名社科特约研究员。上半年共组织专家学者20名,收集和筛选相关讲座选题40余个,并把这些信息在市社科联网站上公开发布,为全市各中小学选题及与专家学者互动搭建了便利的平台。
3. 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每次活动开展之前,在主动征求专家学者、市教育局、各中小学意见的基础上,精心组织,强化联系和协调,每次讲座都派工作人员陪同专家学者到现场,并按“东洲社科讲坛”的统一标识悬挂会标和布置场地。在认真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我们把20位专家学者分成五个组,每组4名专家,每次组织一个专家组到一个学校同时开展多场讲座,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今年以来,共组织专家学者赴全市各中小学开展讲座66场,直接听众达3万余人。
4.注重实际,各具特色。在社科知识进学校过程中,我们要求各中小学结合自身实际,打造各具特色的品牌。目前,我市各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社科特色品牌,像海门中学的“人性教育”、四甲中学的“国防教育”、东洲中学的“情智教育”、海南中学的“生态文化”、实验小学的“能仁文化”、海师附小的“童话教育”、育才小学的“绿色教育”、实验附小的“阳光教育”、能仁小学的“展示教育”、三星小学的“绣品文化”、汤家小学的“追景文化”、麒麟小学的“责任教育”、刘浩小学的“故事教育”、东灶港初中的“海洋文化”、余东初中的“凤城文化”、四甲小学的“少年军校”、国强小学的“强文化”、德胜小学的“德文化”……从名称一看就很有社科味道,就是一项长效的社科工程。
5.积极宣传,扩大影响。为了更好地推动社科普及,我们抓住“社科知识进校园活动”这一新亮点,多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努力扩大社科普及的影响面。我们把活动的过程作为宣传的过程,每次活动前都把活动的目的、意义、讲座课题、专家简介等制作成彩色宣传折页,寄送到有关部门及学校,扩大了活动的影响,方便了各需求单位选题和联系;主动请新闻媒体进行报道,充分发挥海门日报和海门广播、电视台以及社科之窗网、微信、QQ群等媒体的作用,每次活动我们都要在媒体上发布启示,在报纸上通过专版集中宣传刊发。
“社科知识进校园活动”开展以来,受到了相关市委领导、教育主管部门的一致好评,尤其是受到了广大师生的热烈欢迎。参加活动的所有学校都强烈希望类似活动能够多开展,以满足广大师生的求知愿望。师生们普遍反映,这些讲座主题丰富,内容深入浅出,讲授生动活泼,非常适合中小学生的需要。一些同学在与专家交流时说:“我们从来没有机会听到高水平专家的讲座,这样的讲座真的很有水平,我们听得懂,也爱听!”。这一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同学们在社会科学知识普及方面的迫切需求,对于推进素质教育,补充学校社科理论专家资源的不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都有重要的作用。
(执笔:顾青山、梁春豪)
来源:江苏省社科联
(责任编辑:黄朝晖)
【免责声明:本网有部分文章是通讯员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若有涉及作者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我们及时对相关文章进行删除或其他方式处理 。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站不承担责任。谢谢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