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告:

网群:   北京市青年党建网   紫光阁青年党建频道

广西融水:苗族留守妇女重拾苗绣技艺传承民族文化

发布日期:2016-09-04 18:13:25 来源: 作者: 点击:637次 字号:增大 减小
  

   新华社南宁9月4日电(记者李斌)在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芦笙广场旁的彩云苗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来自拱洞乡龙令村的杨丽菲和五六名妇女正在制作苗族服饰,她们所使用的苗绣技艺是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原来我在外面打工,现在陪孩子在县城读书,靠着间歇做些民族服饰,每月可以挣2000多元补贴家用。”杨丽菲说,能够通过这门手艺获得收入,增加了她传承苗绣技艺的动力。

  在融水大苗山,人们自古以来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像杨丽菲一样,很多妇女都会苗族手工绣艺。苗族绣艺手工精美、用料传统、色彩鲜艳,具有较高的保护和传承价值。然而,近年来,年轻的苗家姑娘纷纷走出了大山,加上制作苗绣过程复杂、耗时较长,会苗绣的人越来越少。久而久之,很多精细繁琐的苗绣技法随着老一辈绣女的老去而迅速退化、消失,手工苗绣技艺面临断层的危机。

  “这样独一无二的手艺,应该把它传承下来并发扬光大,要让人们看到和认可它的价值,吸引更多人来传承这门手艺。”看到传承千年的传统手工苗绣慢慢没落、消失,融水苗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伊园心急如焚。

  李伊园说,苗绣的针法和技法有平绣、雕绣、套绣、锁绣等20多种,然而一些技法已经或濒临消失。“这是一块‘数纱绣’的婴儿背带布,是我收藏的,这种苗绣技法只有山里几个老人会,现在已经没有新作品了。”李伊园指着一块用玻璃相框装好的苗绣说。

  在政府部门和家人的支持下,李伊园投资30多万元创办了彩云苗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通过展示、销售苗族手工艺品拓展其销路,同时吸引更多苗族手工艺人传承民族文化。

  李伊园从苗族婴儿背带刺绣中截取“铜鼓花”“皇冠花”图案,用锁绣工艺制作出来后非常精美,被开发制作成了旅游工艺产品,一块20厘米见方的作品售价350元,现在已批量制作,深受游客的喜爱。

  在彩云苗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里,摆放着融入手工苗绣的特色鞋子、衣服、裤子、丝巾、背带等各种产品。李伊园说:“我们尝试着把手工苗绣融于现代服饰、箱包和配饰的设计中,让古老的苗绣借助现代的时尚载体复活。”

  2014年,大学生西部计划志愿者黄加荣等人发起了“苗绣妈妈反哺‘护身铠’、护航苗族深山留守儿童”项目,通过传承苗族刺绣文化、增加留守妇女收入,反哺公益采购、提高孩子上学路上安全系数,包括救急药包、防滑鞋、雨衣等物品在内的“护身铠”,让孩子们在崎岖的山路上能够更好地规避危险。

  李伊园热情参与到这项公益活动中,进村入户对农村留守妇女绣娘进行培训,提高她们的绣艺水平并形成一套成熟的创作体系,同时升级改造成适合市场需要的作品。目前“苗绣妈妈”项目已吸纳40名留守妇女作为绣娘,“苗绣妈妈”的个人月收入达2000多元,一批“护身铠”用具通过这一项目反哺给了留守儿童。

  李伊园说,希望苗绣能够更多地被外界所了解,打开销路,从而吸引和带动更多留守妇女重拾这一技艺,让这项民间手工艺发扬光大。

分享到:

(责任编辑:黄朝晖)

上一篇:北京城市轨道交通总里程将达900公里

下一篇:浙江安吉农商行创新信贷模式 推动村庄美丽升级

【免责声明:本网有部分文章是通讯员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若有涉及作者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我们及时对相关文章进行删除或其他方式处理 。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站不承担责任。谢谢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