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告:

网群:   北京市青年党建网   紫光阁青年党建频道

乌兰察布“绿动”出重拳 打造京津冀生态安全屏障

发布日期:2016-09-21 14:42:30 来源: 作者: 点击:1261次 字号:增大 减小
  

   

如今的霸王河畔,绿树成荫,溪水荡漾,彩蝶纷飞,

已成为人们的旅游圣地和宜居家园。(特约记者 薛瑞平摄)

    曾经,地下无宝,地上无草”是乌兰察布的真实写照。“如今,山在城中、城在园中、人在绿中、花在眼中”成为“乌兰察布触手可及的美景。

  近年来,乌兰察布市下狠拳、出实招,通过建设园林城市、发展清洁能源、保护天然林等重点生态治理工程的实施,构建城市空间与园林绿地相互渗透的城市山水园林生态体系,着力打造京津冀生态安全屏障。

  打好“山、水、绿”组合拳建设宜居新城

  与如今的美景不同,曾经的乌兰察布被国家确定为京津风沙源重点治理区之一。

  为了改善生态环境,使绿色成为城市的主基调,近年来,乌兰察布紧紧围绕“建设京津冀生态安全屏障”的目标,以大规模生态环境保护和城市建设为推动力,着力打好“山、水、绿”组合拳,通过规划建绿、拆围建绿、破墙透绿等一系列措施,打造建在玄武岩上的园林城市。

  “以前的霸王河垃圾遍地,污水横流,现在你看,到处都是绿树。”说起近些年来的变化,在乌兰察布生活了近20年的张女士感叹不已。每天清晨,张女士都会和家人一起,到离家不远的霸王河生态公园锻炼身体。

  张女士口中的霸王河正是乌兰察布“三山两河”(老虎山、白泉山、卧龙山、霸王河、泉玉林河)中的一景,它的蝶变路径,无疑是当地打造宜居新城的缩影。

  历史上的霸王河绵延百里,哺育着千顷良田。近年来,由于持续干旱,霸王河地下水位严重下降,垃圾侵占河道,环境日益恶化。为改善生态环境,2010年,乌兰察布启动霸王河综合治理工程。

  由于乌兰察布地下玄武岩覆盖面积大,地表土层浅薄,种树并非易事。种树“需要先用机械打出一个近2米深的坑,打好坑之后,再把石头换成土,当时,光换土就换了300多万立方米。”说起种树经历,乌兰察布市林业局局长刘治民感慨地说。

  据刘治民介绍,经过综合整治,目前,霸王河生态公园共植树1000余万株。曾经是臭水沟的霸王河,现在已经蜕变为一条长22.8公里、宽1公里的水域景观带。2012年,霸王河生态公园被评为自治区AAA级旅游景区。

  “如今在路上开车,感觉变化太大了,街道两旁都是树木和花草,人也觉得轻快了不少!”对于乌兰察布近些年来的变化,开了3年公交车的李师傅感受颇深。

  除了霸王河综合整治工程以外,白泉山、老虎山、卧龙山、泉玉岭河的变化同样值得关注。坐落在中心城区新旧区之间的白泉山,通过大力实施绿化工程,实现了“石山变土山、土山变绿山、绿山变景观”的巨大改变;老虎山公园结合本地特色文化,精心规划建设,成为集休闲、娱乐、健身、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生态公园;经过几年持续的植树造林活动,2212万余株苗木将位于城西的卧龙山装点得更加秀丽;泉玉林河畔围湖绕堰植下的苗木,在河水的滋养下郁郁葱葱。

  “现在这里空气清新,道路畅通,可选择锻炼的场所越来越多了。”家住乌兰察布新市区的杨先生每天清晨都会去锻炼身体,坚持十多年了,如今,这座城市焕发出的绿色蓬勃新生机让他感到越来越幸福。

  实施“气化乌兰察布”大力发展清洁能源

  8月31日,在丰镇市高压长输燃气管道铺设现场,一名工人正在焊接天然气管道。本网注意到,施工现场,既没有“乌烟瘴气”,也没有“尘土飞扬”,干净而整洁。

  在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中,乌兰察布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为京津冀大气污染联防联治提供有力保障。天然气管道项目便是其中的一项有力举措。

  万洁燃气有限公司总经理鲍建华告诉本网,目前,正在建设的是100万标立方米城市燃气应急调峰装置,该装置最大调峰能力143万标立方米,建成后,将有效缓解当地季节性气源紧张的现状。

  2016年,《乌兰察布市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提出,实施“气化乌兰察布”工程,实现乌兰察布旗县天然气全覆盖。

  丰镇市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曹彦林表示,该项目推进的难点在于棚户区改造,目前,已完成4000多户的改造,相关工作正在有序开展,预计2018年丰镇市将实现天然气全覆盖。

  据悉,乌兰察布正在规划建设面向首都和华北地区的LNG(液化天然气)和CNG(压缩天然气)转化基地,打造面向首都、服务华北的重要清洁能源基地。目前,该市已开工建设5个天然气项目,全部建成后,新增日处理天然气能力将达370万立方米。

  此外,在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中,乌兰察布还提出“火风光”(火电、风电、太阳能发电)三路并进保障首都北京绿色能源的战略目标。截止到2015年底,该市累计并网电力装机规模达到1161.29万千瓦,其中风、光清洁能源装机达551万千瓦。

  重拳“护绿”筑牢生态屏障

  乌兰察布横跨“三北”地区,是京津晋蒙进入内蒙古的“门户”。特殊的地理位置,赋予了其为京津地区阻沙源、挡风源、保水源的特殊使命。

  1994年,乌兰察布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战略,走出了一条自筹搞生态建设的路子,有效逆转了“沙进人退”的尴尬境遇。2000年以来,乌兰察布相继实施了京津风沙源治理、天然林保护等国家重点生态建设工程,使全市生态状况实现由“整体恶化”向“整体遏制、局部好转”的重大转变。

  据统计,2015年,乌兰察布共完成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27.5万亩,巩固退耕还林补植补造和后续产业项目完成42.1万亩,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建设项目完成14.5万亩,其中人工造林8.5万亩,封山育林6万亩。

  “不出城郭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致。”这些改变,也在当地民众的口中传递着。时隔20年,8月31日,来自集宁区的摄影爱好者康克勤再次来到位于兴和县的苏木山。“20年前我来的时候,这里还什么都没有,现在这里就跟个大花园似的,这些年的变化真的是太大了,不敢想象以前风沙遍野的地方也能变成这么好的‘氧吧’。”

  与康克勤有相同感受的人,还有很多。他们的满意,得益于乌兰察布重拳“护绿”的举措,正是这些强有力的措施筑牢了京津冀生态安全屏障。(记者 樊小菲 编辑 何亚楠)

 

来源:中国文明网

分享到:

(责任编辑:飞云)

上一篇:南岸“两学一做”演讲赛 展“小个专”党员风采

下一篇:济南历下区开展文明交通志愿者培训

【免责声明:本网有部分文章是通讯员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若有涉及作者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我们及时对相关文章进行删除或其他方式处理 。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站不承担责任。谢谢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