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P
CFP
日前记者从浙江省卫生厅了解到,截至2013年12月31日,浙江省除杭州以外10个地市的所有市级公立医院全面启动市级公立医院改革,加上之前启动改革的县级公立医院,目前浙江全省356家县级、市级公立医院都加入了公立医院改革的队伍。杭州市的市级公立医院因为和省级公立医院处于同一个区域,考虑到一个改革的稳定性,故将推迟到今年3月份和省级公立医院同时启动改革。届时,浙江省将实现公立医院改革全覆盖。这比全国2015年年底实现全覆盖的目标要提前近两年。有学者认为,这意味着浙江延续多年的“以药养医”的局面将得到根本性转变。
浙江省以药品零差率为抓手的公立医院改革,引起了各界广泛关注。
“一降五升”
2013年年底全面启动的浙江省市级公立医院改革,整体上和浙江先期开展的县级公立医院改革以及几个试点市级公立医院改革的模式是一样的。简单说,就是“一降五升”。
降低的是药费,改革前,公立医院对于药品有15%的加成率,改革后,15%的权限被取消,所有药品(中药饮片除外)都推行零差率销售。
五升,增设一般诊查费项目,调整了治疗费、手术费、护理费和床位费标准。
其中诊查费包含了老百姓理解的挂号费,实际包含的内容比原本的挂号费要多,门诊诊查费包括了药事服务费、挂号费和诊查费,收费标准为门诊10元/人次,急诊为12元/人次。专家门诊另行加收。住院诊查费,包括了药事服务费以及现有的住院诊查费,收费标准为15元/床日。
治疗费项目,在现行收费标准基础上提高40%。手术费项目,在现行收费标准基础上提高50%。护理费项目,等级护理由原来的7元—8元/床日调整为20元/床日。床位费项目,适当上调,以三人间病房为例,由原来的30元/床日调整为40元/床日。
是减负,还是增负?
“一降五升”举措会增加老百姓负担吗?浙江省卫生厅医政处处长王桢给出了解读:配药54元是一个明显的界限。
“每个人配药的具体情况不一样,所以个人医药费的升降,单次的看病经历不一定能感觉出来,但是通过测算,我们发现54元是一个明显的界限,当个人配药超过54元的时候,就会感觉到比改革前更实惠。”王桢说。
据统计,浙江省目前平均单次门诊费用大约在180元至200元,其中50%为药费。如果以支付200元计算,其中100元为药费,以15%的药费加成来算,现在砍去这部分加成,个人支付的药费下降到了87元左右,减少了13元,虽然挂号费从2元上涨到10元,但是一升一降,个人医药费支出反而降低了5元。
浙江省卫生厅于2012年6月底,对推行药品零差率改革的公立医院进行了一次运行情况的总体评估,试点地区门急诊及住院均次药品费用下降明显,最高降幅达到28%,平均降幅分别达到6.3%(门急诊)、10.21%(住院),同期全省县级医院门急诊及住院均次药品费用分别增长7.4%和10.74%。试点地区群众用药负担较非试点地区显著下降。
通过改革,县级公立医院的药占比从改革前的50%至55%下降到了目前的45%,市级公立医院的药占比从改革前的45%至50%下降到了目前的40%左右。
公立医院有话说
和一些长期慢性病患者感受到明显的实惠相比,已经先行开展公立医院改革的医疗机构,则感受到了经济压力。
嘉兴市第一人民医院是浙江省首批试点市级公立医院改革的医疗机构之一。记者了解到,从2012年12月3日嘉兴市全面推行市级公立医院改革以来,该院因为推行药品零差率提升五项服务费用措施,医院过去一年亏损600多万元。同样的情况,在绍兴市市级公立医院也存在,亟待政府财政的相关补助措施。
改革让老百姓得实惠,但是不能让医院长期亏损运作,不然改革也无法持续下去。对于这个状况,杭州的市级公立医院和省级公立医院的相关负责人也表示非常关注。
来自浙江省卫生厅的信息显示,对于启动公立医院改革的医疗机构,浙江省通过各种途径支持公立医院改革,比如通过重点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式,给予公立医院一定的财政补助,减轻公立医院负担。
记者从浙江省率先启动市级公立医院改革的绍兴市了解到,绍兴市卫生局将于2014年1月进行改革的总体评估工作,目前该市已经出台了财政补偿措施,2000万元的财政补偿将根据各家市级医院的绩效改革评估情况,进行分配。
改革重在调整什么?
“配药只是诊疗过程中的行为之一,公立医院改革的目的是以推行药品零差率为抓手,推行公立医院的整体综合改革。”浙江省卫生厅副厅长马伟杭说,“公立医院改革应重在调整结构。”
公立医院改革的着重点在于医院经济运行模式和运行机制的结构性调整,以不增加或略微降低老百姓总体医药负担为目标,短时间内,一些不是长期配药的老病号,可能还感受不到改革带来的实惠。
马伟杭介绍,在各级公立医院全面推行药品零差率,目的是斩断以药养医的链条,改变过度吃药的现状,不但可以降低个人的医药费,还可以提高全民的身体素质。
在公立医院全面推行药品零差率,仅仅是新医改的一个抓手。马伟杭介绍,药品零差率仅仅是新医改的一个侧面,浙江省还推出了一系列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措施,比如优质医疗资源下基层、在区域建立专病中心、推出预约诊疗服务、加强基层卫生医疗机构的技术力量,这些配套措施,目的就是让老百姓看病更方便。(本报记者 严红枫 本报通讯员 俞 欣 黄淼君)
来源:光明网
(责任编辑:王萧萌)
上一篇:抓到“幸福”才是“好猫”
下一篇:纪录片:期待春天的到来
【免责声明:本网有部分文章是通讯员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若有涉及作者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我们及时对相关文章进行删除或其他方式处理 。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站不承担责任。谢谢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