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讯(记者 方梦宇 通讯员 刘银燕)“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在安徽阜阳苗桥小学的校园里,由学生们录制的经典诗词诵读代替了课间铃声,当学生们听见自己的声音出现在校园广播里,诵读的热情一下被激发了起来。
学校里的传统文化教育,就只能通过国学课、背诵国学经典来实现?安徽阜阳颍州给出了否定的答案。
文化浸润于无声处,颍州区通过整合教育教学资源,在各个学科融入国学经典和传统文化教育,不少学校在跨学科的资源整合和课程设置中用足了心思。
阜纺小学姜红梅老师在开学第一课上让孩子们将假期的“行万里路”变成了一节“著名景点+相关诗词名句”的诵读比赛。北城小学的艺术节则出现了一大批如《孔融让梨》《黄香温席》的国学小课本剧,学生们自己充当导演、编剧、主演。每年春季开学,文峰小学教师韩亚敏都会跟孩子们聊聊剪头发的事情,她从“二月二,龙抬头”谈到“理发去旧”的风俗,让孩子们了解到更多古人和头发的风俗习惯。
作为全国著名的剪纸之乡,颍州区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同时多名在校教师成为这门传统技艺的传承人,除了正常开设剪纸活动课外,2015年,颍州区组织部分教师编写了反映地域文化特征的特色课本《剪纸》(分为小学版、初中版),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步提高教学要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学校通识课程体系,让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更好地浸润学生心灵。
“将传统文化及其内在精神内化为学生行动、习惯或者技能技巧的一部分,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除了让学生增长文化知识和文学功底,更重要的是感悟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锻铸民族文化品格。”颍州区教育局局长白莽说,“我们的传统文化教育就是要通过家国情怀、社会关爱和人格修养三个层面的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高素养、讲文明、有爱心,知荣辱、守诚信、敢创新的新时代少年。”
来源:中国教育报
(责任编辑:雪霁)
下一篇:“魅力湘西”亮相俄罗斯
【免责声明:本网有部分文章是通讯员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若有涉及作者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我们及时对相关文章进行删除或其他方式处理 。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站不承担责任。谢谢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