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中国供图
如今,越来越多的展览引入技术元素,“沉浸式”展览也应运而生。所谓“沉浸式”展览,就是在展览中加入3D、VR等技术,利用人的感官体验和认知体验,营造氛围让参观者参与互动的一种展览形式。新奇的展览形式吸引了许多参观者,但一些粗制滥造的“沉浸式”展览也受到不少诟病。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980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1.5%的受访者喜欢“沉浸式”展览。有互动设计,更有参与感(61.6%)被认为是“沉浸式”展览最吸引人的地方,77.9%的受访者期待看到高质量的“沉浸式”展览。
受访者中,00后占1.4%,90后占28.8%,80后占53.6%,70后占11.4%,60后占3.8%。
71.5%受访者喜欢“沉浸式”展览
在上海做商贸工作的肖旻(化名)非常喜欢参观展览,今年她已经参观了两场“沉浸式”展览。“一个是以音乐剧为主题,场景非常好,还能参与表演。另一个是以游戏为主,融入很多高科技技术,能够实现体感运动”。
在广州某杂志社工作的梁静(化名)参观的一个“沉浸式”展览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展览里的每个展厅都有不同的主题,有的以色彩为主,展厅的配色非常大胆,主体的色调对比度很鲜明,能给人带来很强的视觉冲击。还有的展厅有互动设置或动态装置,能够让观众进行体验。”
调查显示,78.9%的受访者体验过“沉浸式展览”,71.5%的受访者喜欢“沉浸式”展览。
肖旻觉得传统的展览是一种单向的信息传递,观众只能被动地接受信息,比起静态的展览,“沉浸式”展览可以让观众更好地参与其中,“视觉效果好,空间感得到了延伸,而且触觉、听觉很多感官都被调动起来了”。
梁静表示自己参观“沉浸式”展览时更容易进入到展览中,“看展的时候很放松,能够放空自己,有时甚至都忘记拍照,还有的设计可以启发思考,给观众留下想象的空间”。
调查显示,有互动设计、更有参与感(61.6%)被认为是“沉浸式”展览最吸引人的地方,其他还有:身临其境、调动多种感官(53.6%),展示元素丰富、趣味性强(51.7%),表现形式简单、内容易懂(37.3%),借助声光电设备、视觉体验丰富(30.1%),内容更有深度、激发思考和想象(14.7%)等。
77.9%受访者期待看到高质量的“沉浸式”展览
在北京做自媒体工作的方凯凯(化名)前段时间和朋友一起参观了一个以某艺术家为主题的“沉浸式”展览,但他觉得展览的效果并不太理想,“展区运用了许多光和影的特效,但是效果并不太好。整个展览参观下来觉得故事线不清晰,而且前来参观的人很多,比较拥挤”。
调查显示,票价虚高、名不副实(55.2%)和复制内容、没有新意(54.2%)是受访者认为目前“沉浸式”展览存在的主要不足,其他问题还有:浮夸炫技、华而不实(37.0%), 展品质量差、设备损毁(30.6%),互动参与穿帮出戏、没有实景感(20.4%)和光影设备简陋、视觉体验不好(14.3%)等。
在方凯凯看来,艺术通常和大众有一定距离,但“沉浸式”展览可以拉近这种距离,“未来的发展可以不只有声与光,还可以有其他元素,让展览更为生动”。
调查显示,77.9%的受访者期待看到高质量的“沉浸式”展览。对于提升“沉浸式”展览品质,60.2%的受访者建议制作易于参与的互动项目,53.1%的受访者建议增强展览内容的连续性,52.3%的受访者建议展览要以内容为主,形式与内容相配合 ,40.2%的受访者建议针对目标人群,分层设计,24.1%的受访者建议增强展览的跨界合作,丰富内容。
方凯凯觉得“沉浸式”展览需要加强互动性,另外,最好能有预约和限流,“如果人太多,就很难细细品味展览了。”
梁静觉得简单直接的互动方式更能起到好的效果,“如果太过复杂,观众往往掌握不了操作方法”。
肖旻觉得可以丰富营造“沉浸感”的方式,改变“摆摊式”的作品呈现,此外,还要在细节上多下功夫,“合理布局,通过元素技术更好地体现情境化效果”。(记者 孙山)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飞云)
上一篇:人生第一份工作,什么最重要
【免责声明:本网有部分文章是通讯员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若有涉及作者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我们及时对相关文章进行删除或其他方式处理 。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站不承担责任。谢谢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