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18日,第二届茂县李文化旅游节拉开大幕。开幕式上披露的一组数据引人关注:“截止2018年,茂县李种植面积已达8万余亩,年产量近15万吨,全县农民人均实现增收达1万元。”2008以来的十年间,茂县从“特色果、绿色菜、生态畜、道地药”为主要抓手,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田园“革命”。
茂县地处川西北高原阿坝州东南部,距成都和九寨沟分别是169公里和240公里,是九寨沟旅游西环线的枢纽聚集地和成都前往大九寨、大草原、大冰山、大藏羌旅游区的重要过境地,加之茂县本身是全国最大的羌族人口聚集区和羌文化展示体验核心区,境内的松坪沟、九鼎山、黑虎羌寨、坪头羌寨等景区点也具有很高的旅游价值,发展旅游曾一度是茂县官方和民间不二的选择。
旅游时代以前,茂县除了“伐木”,另一大收入来源是特色农产品,茂汶苹果、茂县花椒名扬八方,但名气虽然大,受交通、信息、物流等的限制,产业规模和产业收益有限,难以实现群众脱贫致富的目标。突如其来的旅游机遇,给茂县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到本世纪初的高峰年,茂县每年仅接待九寨沟等景区过境游人的规模就达百万人次,成千上万的茂县人成为了九环线上的淘金者。
2008年起,茂县借地震灾后产业重建的良好机遇,正式实施两个“两手抓”战略。第一个“两手抓”就是一手抓过境游,另一手抓目的游;第二个“两手抓”就是一手抓传统农业改良,另一手抓新农业品种引入。这当中,抓目的游的大动作是重建中国古羌城、加快开发九鼎山和松坪沟,抓新农业品种引入则是试种并推广羌脆李。为了保证新品种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更具科学性和务实性,茂县迅速与四川农业大学等专业机构达成战略合作。
吕秀兰是四川农业大学教授、著名农业专家,现任国家现代农业科技体系四川水果创新团队首席专家。从2008年开始试种,到最近十年的大规模推广种植,吕秀兰和她率领的团队一直在为茂县李的发展提供前沿的科技支撑和技术服务。她坦言:“茂县人民很有远见,也很务实,大家都在一门心思搞旅游的时候,他们没有忽视农业,几届党委政府一条心,硬是把李子产业做大了,作为专业工作者,我十分欣慰。”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绩的茂县,并没有忘记可能存在的市场风险。近年来,为防止“李子”市场供需出现大的“变脸”,茂县悄然推进了李产业“里子面子”工程。“面子”工程即依托茂县李一流的生态环境、口碑和品质优势,大力实施品牌创建计划。“里子”工程即从田间地头的源头抓起,提前计划品种改良、技术更新和立体增效等手段。
“十年磨一剑”。李产业给茂县农村带来的变化,除了收入上的迅速增长,更在于让高原山区的乡下生活完全改变了模样。“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对茂县农民而言,不再是梦想,因为他们已经走在了路上。
三龙乡勒依村离县城40多公里,但却是高半山李子主产区,这里的红脆李最后一批上市,价格也更好。村民杨清伟家有20亩李子树,前年卖了50多万,去年也卖了50多万,估计今年要卖60来万,家中6口人,两个娃娃都在县上读书,“等娃娃大了,就在成都给他们买房。”他说,“以前种粮食种土豆,一年到头也落不了几个钱,好多娃娃都没法念高中大学,提前就去打工了,现在家家都把娃娃往学校送,本地的村小、乡小、乡中还看不起,尽往县城、成都送,不一样了!”
由于经济收入的快速增加,整个茂县农村的民生领域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变化。最难堪的就是李子核心区的村小、乡小和乡初中。距县城15公里的沟口乡也是种李大乡,沟口乡党委副书记、乡长何太林说:“沟口小学现有26名教师,学生只有50个,差不多一个老师教两个娃娃,周边一些村小、乡小、乡初中,师生比在1:2、1:1、2:1的现象很多,有的学校甚至出现了年级断层。”
人去哪了呢?大部分在县上,一部分在省城和其他地方。“种李子挣了钱,村民就特别重视教育和医疗,乡下的条件他们看不上了,就到城市去读书去看病,娃娃去读书,老人就去照顾,有的干脆在学校附近买个房子。”何太林坦言:“我们乡卫生院有6名医护人员,平均一天门诊量达不到一个,很多种李子的高半山乡镇都有这种状况。”
一场种李的田园革命,竟不经意间改变了农村基层学校和乡村医院的“命运”,曾经遥不可及的城里人生活方式,已经成为羌山农民可以实现的梦想,这是茂县党委政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人民一心一意谋福利的结果,更是党和国家带领全国人民不断迈向伟大复兴在川西高原山区的一个鲜明的写照。
(责任编辑:飞云)
上一篇:阳光福地变李子大县 2019第二届茂县李文化旅游节开幕
【免责声明:本网有部分文章是通讯员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若有涉及作者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我们及时对相关文章进行删除或其他方式处理 。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站不承担责任。谢谢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