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蒋友亮发起的“跟我来”志愿服务微信群在商丘悄然风行,短短几年时间,微信群招募志愿者4万余人,开展8000多次公益活动,被媒体誉为“引领志愿服务走进微时代”。

蒋友亮(前排右二)与“跟我来”志愿服务者们在一起
八月的商丘,夏雨风荷,满目叠翠。从青砖勾勒的城墙、褐瓦漫顶的城楼,到现代化的都市,星聚大地的村居,所及之处风貌清新、人居秀美。
六年前,一款形式新颖的“跟我来”志愿服务微信群在这里悄然风行。
短短几年时间,微信群招募志愿者4万余人,开展8000多次公益活动,被媒体誉为“引领志愿服务走进微时代”。
它的发起人就是时任商丘市睢阳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现任睢阳区统计局党组书记、局长——蒋友亮。
多年来,蒋友亮和志愿服务大军一起,用微笑与汗水,努力与奉献,让文明之光在睢阳闪耀。
打造微信“志愿军”
8月18日,周日,睢阳区一个乡敬老院里欢声笑语,热闹异常,30多名老人换上新衣,梳妆打扮,像过节一样,个个笑逐颜开。
原来,睢阳区“跟我来”志愿服务摄影家分队正在为老人们免费拍摄人像,当场拍照、打印、制作,当场发送给老人。
年过八旬的孤寡老人杨方氏从小到大没有拍过一张照片,当她抚摸着清晰、鲜亮的照片,激动得热泪盈眶。她小心翼翼地将照片带进卧室,庄重地放在了床头……
摄影家分队仅是睢阳区“跟我来”志愿服务众多分队的一个,目前,他们已经为400多名农村老人拍摄了人像和全家福。

“跟我来”志愿服务摄影家分队与敬老院的老人们合影
蒋友亮是“跟我来”志愿服务微信群公众号的群主和总队长。
据他回忆,2013年8月,他注册认证了“跟我来”志愿服务微信群公众号,通过微信的方式,把广大志愿者汇聚在一起。
他记得第一次搞活动是在2014年五一劳动节前夕,到金世纪广场打扫卫生。当天,参加活动的党员干部把宣传资料发放给市民后,当场就有120多人主动关注“跟我来”微信公众号,并积极参与到公益活动中来。从此,“跟我来”志愿服务队伍迅速增长。
“以前组织志愿活动都是线下,还得一个个电话联系,现在用微信公众号发一条‘活动通知’,一键就搞定了。而且,每次活动后,大家还能在微信上看到彼此的活动掠影,积极性也高了。”蒋友亮高兴地说。
每人都是公益活动发起者
侯贤续在商丘当地是出了名的“土豆大王”。自几年前由他发起成立 “跟我来”志愿服务沈梅小队后,更多的乡亲通过微信群,从他那里学习到了土豆种植技术,靠种植土豆走上了致富路。
与其他志愿服务队伍不同,“跟我来”志愿服务微信群遵循志愿者“自发组织、自愿参加、自觉行动”的原则,群内的每一名志愿者都可组织开展不同形式的公益活动,大到上千、数百人,小到十几、三两人。由于形式灵活,每个人都可成志愿服务的发起者和组织者,从而调动了大家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志愿队伍不段发展壮大,很多热心的市民群众也自发加入到志愿服务活动中来,志愿者的身份由党员干部扩大到社会各个阶层。
比如:商丘师范学院率先在高校成立了第一个大专院校分队,扛起了“跟我来”这块牌子,并在高校联盟进行推广;包公庙乡在农村集市上建起了“跟我来”志愿服务一条街,有13家商户自愿申请加入志愿服务点,义务为群众看病、修家电、农业技术咨询等……像这样的志愿服务分队、小队已发展有460多个。
“微信群成立近六年来,我们的志愿者组织了八千多场公益活动。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蒋友亮说,目前,该微信公众号已经拥有志愿者6300多名,参与的志愿者超过4万人次。
在睢阳,做公益是一种时尚
目前,在睢阳区,做公益已成了一种时尚。
为了建设书香社会,“跟我来”发出了“为城市增添一缕书香”倡议,号召志愿者捐款捐书,制作了200多个“文明使者小书架”,安装在社区、楼道、车站等公共场所,配备了国学经典、文明礼仪知识、健康教育等类书籍,让市民利用空闲时间随手翻看,达到了开卷有益的效果。

“跟我来”志愿服务群志愿者在一小区举行义诊活动
书法家分队开展了送中堂下乡和义写春联活动,义务为农村学校辅导书法100多次;企业分队为贫困户送温暖、献爱心20多万元。
舞蹈家分队组织各个广场舞小队义务为社区表演,并制订了“文明广场舞自律公约”,自觉做到不扰民、不乱扔垃圾等。
同时,先后开展了“五一节,为劳动点赞”、“我与清洁工人换角色”、“文明城市我当家”、“我为古城添光彩”、“陪您一起变老”、“寻找最美笑容”等1300多次活动。对于困难人群,开展“点对点”志愿服务。
“跟我来”在做好城市志愿服务的同时,重点把触角逐步向农村延伸。
家住睢阳区勒马乡宋破楼村的8岁男孩宋刘臣,患先天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皮肤一碰就烂,母亲为他裹卫生纸保护皮肤,吸收血水,被称为“活在卫生纸里的男孩”。
蒋友亮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组织卫生志愿者前去诊治,制订了治疗方案,并募捐慰问款物3万多元,选派10名有专业特长的志愿者对其常年帮扶。
在农村有许多空巢老人,由于孩子长年在外打工,家中无人照料。这些老人平时有个头疼脑热,或是不舍得花钱看病,或是行动不便无法上医院,大都是咬牙硬挺着,小病拖大,大病拖死。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组织乡镇卫生院的的志愿者,分成20多个卫生小队,每周带着医疗设备和常用药,深入田间地头,走村串户,为空巢老人们免费体检身体、送药上门。”蒋友亮说。
目前,“跟我来 ”已基本走遍了全区的每个行政村、自然村,义诊1800多人次、捐送药品价值10万多元,有20多名重病老人得到了及时诊治,恢复了健康。
志愿服务的双手,以其抚慰心灵的温度,成为商丘最为动人的正能量,已经注入每一角落。
蒋友亮因此被评为“中国好人”“中国好网民”“全省优秀志愿者”等称号,载誉无数。
平时低调谦和的蒋友亮,还有另外一个身份——睢阳区作家协会主席。目前,他已发表文学作品200多万字,创作的小说、戏剧、文化随笔屡获大奖,特别是长篇文化随笔《商丘古城的文化密码》荣获首届浩然文学奖,被誉为“商丘的余秋雨”。
作为作家、文化学者,家乡商丘是他心中最柔软的地方。几十年来,他夙夜不懈,笔耕不辍,用锦绣之笔演绎古城文化的前世今生。十几年来,他身体力行,创新志愿服务形式,“润物细无声”的活动让“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在商丘蔚然成风。(朱宝君)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来源:中华网
【免责声明:本网有部分文章是通讯员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若有涉及作者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我们及时对相关文章进行删除或其他方式处理 。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站不承担责任。谢谢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