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桥流水的苏州,是无数人魂牵梦萦的江南鱼米之乡。苏州地区河道纵横,水网密布,水生作物丰富,品种之多位于全国之首。苏州人临水而居,与水结缘,行水上船,唱水磨腔,食水中鲜。悠悠千百年的水生作物栽培历史,形成了以八种水生作物为代表的鲜明地方特色,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故美其名日“水八仙”。
“水八仙”是苏州地区的传统时令佳肴,包括茭白、莲藕、水芹、芡实(鸡头米)、茨菇、荸荠、莼菜和菱角,大多在秋季采摘上市。八位“仙子”汲太湖水之灵气,为风流雅致的吴地水乡生活增添了另一番韵味。
芡实,因其花托状如鸡头,又称“鸡头米”,在“水八仙”中名声最为显赫。剥去红色外衣,一颗颗圆润饱满、晶莹玉白的鸡头米,清水烧开辅以糖桂花,可谓“银殴浮玉,碧浪沉珠,微度清香,雅有甜味”的天堂间绝妙食品。
茭白,位列“水八仙”之首,素有“水中人参”的美誉,带壳时青绿颀长,剥壳后嫩白如玉。肉质肥硕,质地鲜嫩,味道甘实,为蔬菜中的佳品,相传是引得张翰辞官的另外一个时鲜。苏州保留着一年四季不断茭的饮食习惯,足见人们对它的喜爱。
莲藕,自古以来就为人们所钟爱,民谚说“莲荷一身宝,秋藕最补人”。莲藕萌出的枝枝荷花,与红菱交相辉映,其味香飘十里,形成了“白藕红菱镶碧荷”的如画景象。莲藕生食熟食皆可,切做薄片“比雪犹松在,无丝可得飘”,入口鲜脆沁凉,清甜入心。
水芹,“水八仙”中最优雅,闲云野鹤般生长在水边,绿是绿,白是白,虽肢体纤细,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因其茎杆中空,“芹”“勤”相谐,且在滴水成冰的冬季成熟,故过年食芹,有寓示“来年勤劳肯干,路路通达”之美意。
茨菇,花开竞雪白,赛过玉蝶飞,丰年作佳肴,荒年代粮食。肉质粉糯,入口略苦,回口淡甘。茨菇一根岁产十二子,如慈姑之乳诸子,故又称“慈姑”。
荸荠,又称“马蹄”,南方人称它“地下雪梨”,北方人称它“江南人参”。生食醇甘清香,爽滑可口。与虾仁、鸡头米、木耳、荷兰豆、胡萝卜等炒食,红绿青白黑,配盘清淡雅致,色泽清新艳丽,一盘“荷塘小炒”最是江南味道。
莼菜,在“水八仙”中最为娇弱,形似睡莲,卧于水面,有着滑腻腻的茎和叶子,富含胶质,口感奇妙,给人一种用舌头触摸丝绸的感觉。每年清明至霜降间可采摘嫩叶供食用,与鲈鱼齐名。西晋张翰因“莼鲈之思”而辞官,成为因美食而辞官的一段历史佳话,后在唐诗中,以“莼鲈之思”的典故表达思乡之情。
菱角,有着“水中落花生”之美誉,苏州地区的菱角以“水红菱”而闻名,又称“雁来红”。宋词人苏轼在《南歌子·古岸开青葑》中写道“佳节连梅雨,馀生寄叶舟。只将菱角与鸡头”,暗示了对菱角的格外喜爱。菱壳软薄而水分多,肉质细嫩,味道甘美,宜于生食。
江南的潺潺流水总是能荡涤出格外的细巧滋味,也养成了江南人特有的挑剔舌头。枕水而居的人们似乎更加依赖粼粼水波里的细腻食材,“水八仙”作为苏南地区的时令蔬菜,一口鲜灵便可从金秋吃到冬日里。
如今,“水八仙”不仅承载了悠久的吴地饮食文化,更作为特色农业品牌带动着产业兴旺。苏州秉持着对“水、田、湖”自然肌理的尊重和融合,以原生风貌、人文底蕴为画布,“水中八仙,各显神通”,绘就了一副生态美、产业兴、民风新的乡村振兴江南画卷。
(责任编辑:雪霁)
【免责声明:本网有部分文章是通讯员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若有涉及作者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我们及时对相关文章进行删除或其他方式处理 。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站不承担责任。谢谢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