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成为一个世界“奇迹”。很多经济学家认为“人口红利”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并因此预言中国的“人口红利”即将消失将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而在管理学者看来,即使“人口红利”成为过去时,还会有“人才红利”成为重要的竞争优势,而新时代更加值得关注并有效激发的,是“人文红利”这个新动力。
“人文红利”是比人口红利、人才红利更持久深入的一个概念
人们最早使用“人口红利”(更准确的翻译应该是人口结构红利)这个概念,主要是描述一个国家中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较低,对社会保障支出的要求较轻,从而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工作岗位对于劳动力的吸引力相对更大,整个国家的经济呈现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有利局面。
而当人们担心中国的出生率下降、老龄化提前,劳动年龄人口占比下降、社会保障负担快速增长,“人口红利”即将消失的时候,学者们提出了“人才红利”的新概念,来描述劳动年龄人口中的受(高等、专业)教育者比例较高,人的素质与质量较高——因此称之为人才——能够构成进一步经济增长、创新发展的动力源。
“人文红利”,则是这一系列概念的第三层,是从经济学的宏观视角,深入到管理学的微观视角。如果说人才红利之于人口红利的区分更多是劳动力因为教育提升而带来的劳动力产出的倍增的话,那么“人文红利”所描述的劳动力的素质不仅是能力和知识这些劳动基础,更看重的是劳动者的精神面貌、心智品格(对于劳动产出的重要影响);不仅看到劳动者平均产出提升的贡献,更看到劳动者以什么样的方式组织起来形成合力的贡献。“人文红利”是更加往人的内在去看的一个概念,是从精神层面去发掘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是比人口、人才更持久深入的一个概念。
这也给中国的各个层次的管理者、带队伍的人,提出了一个很有想象力的发力空间、用武之地。在人口条件、人才水平一定的情况下,人文成为了竞争的新红利之源;企业和企业、地区和地区、国家和国家之间的竞争,也就有了人文之较量!这里所说的国与国之间的人文之较量,是整体性的,关乎整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同于西方学者提出的“软实力”的概念——软实力更多描述的是国际关系领域中一个国家依靠政治制度的吸引力、文化价值的感召力和国民形象的亲和力等对他国所形成的无形影响力及带来的外交优势。
近年来,中国社会更加重视人心的力量、人文的力量,重视精神力量向物质力量的积极转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两会闭幕时提出,“中国人民的特质和禀赋,不仅铸就了绵延几千年发展至今的中华文明,而且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他特别讲到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这些高屋建瓴的概括与把握,对于我们理解和践行“人文红利”的概念,提供了指引和依循。
近年来,中国社会一个显著的变化是在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发展、解放生产力、理顺生产关系的同时,更加重视人心的力量、人文的力量,重视精神力量向物质力量的积极转化。在以下几方面尤其突出:
一是信仰带来的“人文红利”。我们现在需要站在更高的层面来重新意识到信仰所带来的重要的“人文红利”。它带来的力量、带来的团结性、带来的社会行为改变,使得当人们到达彼岸后回顾的时候再去看它,这个信仰本身就具备了非常强大的现实意义,应该讲在那个时候它是对现实的一种超越。
二是愿景带来的“人文红利”。当一个组织、一个国家有这种非常清晰的、得到人们的相信并愿意付出各自巨大努力的愿景的时候,这种力量是超乎想象的。愿景要基于现实,更要发掘人们内心对于美好生活、对于共同命运、对于实现梦想充满向往的心理动力机制。空泛的过于抽象的目标很难产生出愿景动力,少数人的愿景如果不能共识化对组织也产生不了多大价值,拥有远大的愿景也要善于把它分解成看得见摸得着的里程碑成就感,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思考去实践。
三是洞察人性、尊重人格所产生的“人文红利”。人口红利,说白了,是把人当人手;人才红利的人才,也不过是本领更高、产出率更高的人手。而人要被当作发展的目的、发展的主体来看待时,就实现了升华。实事求是地说,在改革开放的前期,当时增长的压力巨大,劳动力温饱问题尚未解决,存在着将人作为实现目的的工具、确保增长的手段的权宜之计。得益于改革开放打下的基础,我们有了在此基础上达到更高阶段的可能性。洞察人性、尊重人格的“人文红利”是需要一些基础的,否则只是清谈、奢望而已。
说到“人文红利”,我想到了一组词——领导力、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体育精神、主人翁精神等。这些词都抽象地概括了优秀者、卓越者所具备的一些特质、特征。这些词也都寄托着人对于更美好的人、更美好的生活的一种向往、一种追求。
我们不该把这些词神秘化、专属化、传奇化、天赋化,它们都不是少数人的专属,也不是天赐特权,而应落实到每个人的培养和发展中,使之成为“人文红利”的力量。
借用“红利”这个经济学概念来探讨人才红利和“人文红利”,实际上已经不是“红利”概念本身所能涵盖,但因为人口红利概念深入人心,成为人们解释中国奇迹的一个术语、一个逻辑,所以才借用“红利”这个词,并延伸这个逻辑。认识到“人文红利”,本身是思想解放;去实践“人文红利”,会焕发勃勃生机。新时代,发掘利用“人文红利”大有可为,应该着力而为,使之服务于中国梦的伟大实践。
(作者为清华大学副校长、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来源:北京日报
(责任编辑:雪霁)
上一篇:“主旋律”蕴含巨大精神力量
下一篇:促进城市群和都市圈的同城化
【免责声明:本网有部分文章是通讯员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若有涉及作者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我们及时对相关文章进行删除或其他方式处理 。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站不承担责任。谢谢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