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介绍,该报告参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研究成果和指标体系,结合中国国际理解教育的实践探索,通过对学生进行调研与测评,总结分析出了中国学校在国际理解教育领域的实践探索,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未来国际理解教育的展望。报告旨在服务我国国际理解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创新实践,为培养具有民族情怀和国际视野的未来人才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撑。
北京王府公益基金会理事长、法政集团副董事长兼行政总裁潘军在致辞时表示,人文交流,教育先行,新时代赋予了国际理解教育在中国的良好发展契。在2020年前夕完成并发布该报告,是向国家践行国际理解教育、为面向未来的新型国际人才培养伟大战略构想的致敬。潘军从全球教育共识出发,剖析国家教育政策要求,结合发展中中国对于国际人才迫切需求现状,阐述了基金会支持国际理解教育项目的初衷。她表示,将秉承基金会促进教育公平推动教育发展的理念,以此报告为起点,继续推动中国国际理解教育研究与实践,“未来已来,远方不远,让我们携手共赴一场未来教育之约。”
全球化智库(CCG)副主任高志凯在致辞中表示,目前处在国际理解教育在中国不断发展的新时代,未来要不断增强对国际理解教育的研究,更好地发挥其向社会传递的公正、平等、自由、包容等核心价值,实现促进国际人文交流增进国际理解的基本目标。
随后,全球化智库(CCG)研究一部总监李庆、南南国际教育智库研究院院长王晓阳,先后围绕报告的研究背景与价值以及报告内容做了详细解读。
《国际理解教育在中国——现状与未来》报告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国际理解教育的起源与全球影响力,并论述了中国对国际理解教育的总体认知,即从教育目标的角度看,国际理解教育是中国为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思想准备与人才储备的重要路径,国际理解教育在中国的发展有良好的基础。
报告的第二部分从课程、师资、对外交流与合作、评价等方面,铺述了中国在国际理解教育领域所进行的富有中国特色的实践探索。该部分囊括了课程设置、教师培训、对外交流与合作以及评估体系等四个实践。同时,报告第二章对以北京王府公益基金会为代表的中国非营利组织在国际理解教育的实际推动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做了阐述说明。北京王府公益基金会通过“两个方面”的发展格局,与“贯穿式”的国际理解教育实践体系,发起中国首个以国际理解教育为主旨的公益项目,将富于中国特色的国际理解教育经验与智慧带到国际舞台上分享。
报告的第三部分从实证和定量的维度,介绍了依据中国国情修订后的 PISA 全球胜任力框架抽样测评结果,探索中国国际理解教育的部分发展现状。本次调研收回有效问卷2403份,其中2313份为对学生的调查问卷。总体来看,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家长教育水平与海外经历、教师教学能力及对国际理解的态度,是影响学生国际理解的核心变量。
报告的第四部分提出了中国国际理解教育的四大未来发展倡议。一是倡议政府做好通过顶层设计,出台和保障相关政策,引领发展方向;二是倡议非营利组织发挥独特优势,积极筹措资金,搭建资源平台,构建教育共同体;三是倡议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提供相应资源,进一步明确并支持人才需求;四是倡议学校深化实践,优化课程供给,多维并举,开拓创新。
报告发布后,与会的专家也从各自的研究角度围绕报告的调研与倡议、国际理解教育的未来发展以及国际人才的全面培养等话题进行深入地研讨与交流。与会嘉宾对本次报告的研究方向和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期待未来在这一方向上能够更进一步为当下的中国国际理解教育提供理论借鉴。
南南合作促进会会长、外交部原副部长吕新华,中国慈善联合会执行秘书长彭建梅,北京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民办教育分会副会长马学雷,南南合作促进会副会长张秉海,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高书国,北京王府公益基金会创始人、法政集团董事长王广发,北京留学服务行业协会会长桑澎,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张强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姜英敏教授,中国教育科学院研究院博士王晓宁以及来自国内、国际组织的代表和媒体记者共同出席了这次报告发布会暨学术研讨会活动。
(责任编辑:阳光)
【免责声明:本网有部分文章是通讯员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若有涉及作者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我们及时对相关文章进行删除或其他方式处理 。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站不承担责任。谢谢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