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有两种社会现象引人注目:一是中共中央反腐败力度不断加大,成效显著,深得党心民心。二是国民经济发展速度趋缓,难度加大。一些人出于主观臆断或负面心态,将上述两种不同的政治经济现象捏在一起,生拉硬扯,得出“反腐败影响经济发展”的错误结论,并且得到社会上一定数量人群包括一些机关工作人员的附和。其中较有代表性的论调是:反腐败阻断了发展经济难以绕开的“潜规则”和“润滑剂”;反腐败导致很多官员不作为。言不苟造,论不虚生。对这种杂音怪论,确需“有理讲理”,消除偏见,形成共识。
第一种说法是以“去价值化”的方式看待腐败,将腐败视为交易成本,当成发展经济不可缺少的手段和驱动力。诸如公款消费、请客送礼、违规办事、政商勾结等。这样做的结果,虽然使一些项目通过了审批,使一些企业拿到了配额,使一些地方获得了资金,促进了某地地方和局部GDP的增速,但却导致了严重的“外部不经济”,破坏了市场经济秩序,劣化了资源配置,抹黑了政府形象。以前些年流行的所谓“跑部钱进”为例,这种“集体行动困境”,并未增加社会经济资源总量,而是在既定的“蛋糕”中多拿巧取,不仅违背社会公平正义,破坏国家宏观调控和资源合理配置,而且助推了手握实权的国家部委官员以权谋私、权钱交易。国家发改委能源司、价格司,国家药监局出现的贪腐大案,皆与类似的“公关”(行贿)和“潜规则”有关。上述的所谓“潜规则”和“润滑剂”,只能加剧“腐败经济”泛滥。纵观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为了维护市场秩序和公平竞争,无不把垄断经营纳入“严打”之列,更不会容忍商业贿赂。用腐败作为发展经济的驱动机制,无疑于饮鸩止渴。
至于因为反腐败致使官员不作为,更是无稽之谈。反腐败的矛头,从来都是指向贪污受贿、以权谋私,而不是束缚干部手脚,阻碍干部开拓创新、敢闯敢试、真抓实干。反腐败的核心是解决各级官员的廉政问题,决不是打击勤政的积极性。常言道无私者无畏。那些犯“反腐恐惧症”的官员,要么是心中有鬼,要么是理想信念缺失。党员干部就是为人民干事的,必须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权力意味着责任,责任意味着担当。作为是本分,不作为是失职。连封建社会的“七品芝麻官”尚且认同“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何况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的党员干部!人们不仅要问,如果说反腐败导致了官员的不作为,难道纵容腐败,官员们才会有作为吗?天下哪有这种黑白颠倒的逻辑。
认为反腐败导致官员不作为,是懒政、怠政的托词。说得再重一些,是宣泄对反腐败的不满,是为权力的“任性”和腐败的生存辩解。事实上,中央纪检委已经出台了鼓励和保护各级干部深化改革、勇于创新的相关政策,严格区分谋公与谋私的界限,从未把纠正工作中的失误与反腐败混为一谈。李克强总理近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提出,建立容错纠错机制,给改革创新者撑腰鼓劲。
“反腐败影响经济发展”是一个伪命题,不反腐败才从根本上破坏和制约经济发展。诸如,不顾资源环境约束和产能过剩,乱铺摊子,乱上项目,大搞“政绩工程”;诸如,官商勾结,违规办事,工程发包,暗箱操作,酿成一个又一个“豆腐渣工程”;诸如GDP崇拜,投资饥渴,不顾财政实力和偿还能力,疯狂举债、寅吃卯粮,累积了数量惊人的地方政府债务;诸如,一掷万金,争相比阔,大修楼堂馆所、购买豪车;诸如,权力寻租冲击资源配置机制,使大量的人财物流向效益低下的经济主体,及至沦为“沉没成本”等等。可见,腐败才是破坏经济发展的毒瘤和元凶。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放眼全国,反腐败斗争大见成效,带来诸多利好,也为经济健康发展注入了“防腐剂”。诸如,扼制了天文数字的损失浪费;堵住了公款吃喝、公车浪费、公款出国旅游等巨大的“财政黑洞”;为国家挽回巨额经济损失。据新华社电稿披露,从
党的十八大到去年6月,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在查处腐败案件同时,有效挽回经济损失387亿元。扼制公款消费也抵消了餐饮业超高价格导致的“挤出效应”,使商家降低价格、回归理性,释放了广大居民消费潜力。“天价粽子”“黄金月饼”之类炫富食品销声匿迹,大闸蟹等高端食材,摆上百姓餐桌……餐饮行业正在大众消费、薄利多销中复苏乃至红火。尤为重要的是,反腐败斗争纯洁了党员干部队伍,凝聚了党心民心,带动了民风改善,优化了市场环境。据2015年国家统计局问卷调查显示,91.5%的群众对反腐败工作成效表示满意或比较满意,比2012年提高了16.5个百分点。
当前,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趋缓,下行压力大,是由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决定的,主要是受“三期叠加”影响,即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影响。同时也与国际金融动荡、市场需求缩减有关。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化解多年积累的深层次矛盾,破解三期叠加的困难,除了出台实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的配套政策,尤其需要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维护经济秩序和市场法则,维护政府形象和公信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凝心聚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中央坚定不移反对腐败的决心没有变,坚决遏制腐败现象蔓延势头的目标没有变。”反腐败是中国共产党的软实力,是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正能量。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将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
来源:吉林日报 摘自:求是网
(责任编辑:黄朝晖)
上一篇:以坚定的看齐意识贯彻执行《条例》
下一篇:以创新引领企业转型发展
【免责声明:本网有部分文章是通讯员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若有涉及作者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我们及时对相关文章进行删除或其他方式处理 。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站不承担责任。谢谢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