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告:

网群:   北京市青年党建网   紫光阁青年党建频道

中纪委机关报谈家风:问题贪官多家风不正、治家不严

发布日期:2016-04-18 18:04:30 来源: 作者: 点击:448次 字号:增大 减小
  

  近日,公公病愈出院,江西某中职教师阳晓露一家总算吃上了本该在春节吃到的那顿团圆饭。

  因为老人在外治病,小阳这段日子都是在奔波中度过的。尽管如此,她还是颇感欣慰:“家族成员间互相体谅、支持,大家分工合作,才能平平安安。幸好老人们一辈辈传下来敦睦和谐的好家风,关键时刻凝聚人心呐!”

  家风延续民族千年文化品格 

  “虽然我们是普通人家,但有一个延续多年的传统。公公有四兄弟,每年由一家负责当年大小节日的聚餐。不管是清明、端午,还是中秋、春节,一大家子总要聚在一起聊聊近况、拉拉家常。”小阳告诉记者,现在公公婆婆年纪大了,他们这一辈打算“接手”,把这个规矩延续下去。

  “所谓家风,很多时候就是在这些相聚的时刻,在母亲的‘唠叨’和父亲的‘叮咛’中潜移默化成儿女的做人原则、行事准则。”小阳说,“只有多一些面对面沟通与交流的机会,亲人才能更贴心,家庭才会更和谐。”

  家和万事兴。一个“和”字寄托着国人对家的所有美好期待,也浓缩了中华民族绵延千年的文化品格。例如礼义廉耻,又如孝悌忠信,早已刻印在华夏儿女的骨血之中,无惧时空阻隔。

  广东梅州,是客家先民历经多次迁徙后最终的聚居地之一。东莞市三十三艺术空间副总经理谢美丽就生长于此。

  “我们客家地区有句谚语,‘作田看秧,娶亲看娘’,就是说从家风的好坏可以判断这家人人品的好坏、所受教育的优劣。”谢美丽说,客家人原本就讲究念祖追宗、耕读传家、勤俭持家、孝悌仁爱等,一旦出仕为官,更要“修德明理”、“清廉守法”,“为的就是在百姓面前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工作上是领导干部,回到家里依然是普通百姓。”在小阳看来,领导干部只有认清角色职责,自觉摒弃特权思想,才能对子女和身边人产生积极影响,成为良好家风的建立者和守护者。

  “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就职于某央企的党员小左认为,“家国情怀的精髓在于责任和担当,是古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宏愿,更是当今党员干部‘以身许党许国’的本分。对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的强调,是领导干部家风建设和传承的题中应有之义。”

  莫让家风传承“断代”、受“污染” 

  家风一旦形成,对后人的道德训育作用影响深远。也正是在一代代人的接续努力下,家风在岁月中淬炼、在扬弃中积淀,愈加醇厚,愈显力量。

  “但现在的年轻一代多在外地工作,除了春节,其它传统节日大部分家庭无法团聚,年轻人和长辈、族亲间的沟通有限。尤其在城市,许多习俗都慢慢淡化了,家风的传承也有‘断代’的危险。”对此,身为教师的小阳不无担忧。

  “良好家风的弱化、缺失和在不良世风面前的溃败,不仅体现在城市家庭对孩子的教育中,也体现在广大农村乡风的演变中。”谢美丽观察到,今年春节后,在一些媒体刊发的记者返乡观察和感悟中出现了这样的现象,“有知识、懂礼节的家庭不再是村里最受尊重的群体,谁家楼房盖得高、轿车高档、挣钱多,谁就成为村民教育孩子学习的榜样。”

  确如其言。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价值观在社会中滋长蔓延,也悄然渗入家庭,对家风建设危害甚深。从近两年曝光的腐败案件来看,出问题的贪官多有家风不正、治家不严的问题。

  领导干部的家风,反映党风政风,影响社风民风。良好的家风会引领所有家庭成员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进而辐射、带动整个社会向善向好发展。连接“断代”的家风、治理被“污染”的家风,是当务之急,也是长期任务。

  传承良好家风贵在坚守与弘扬 

  “在家风的建设和传承上,比起语言或文字训诫,影响力最强的还是身体力行。”小左说,“一个家庭或家族中,有党员干部也有普通群众,有老人也有儿童,而发扬良好家风是整个家族数代人的共同目标。所以要进行全民家风教育,尤其是要发挥党员干部的表率作用。”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家风建设亦如是。领导干部理应以身作则,用严于律己的高尚品德、公私分明的良好作风熏陶和感染家人。

  “传承好家风,贵在坚守。不仅是对传承本身的坚守,更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守。”谢美丽说,中国有一副著名的对联“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诗礼传家,这就是传统文化中对家风最凝练的论述。”

  在谢美丽看来,随着时代的发展,“诗礼传家”自然会有不同的内涵,但其核心价值不会消逝。“家风建设也要返璞归真、固本培元,善于在传统文化中挖掘、提炼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积极因素并加以吸纳。”

  “家风建设并非是由领导干部向家庭其他成员的单向‘灌输’,而是所有成员间的多元互动。”因此,小左建议,干部家属也要常吹廉洁从政的“枕边风”、筑牢家庭廉洁的“防腐墙”、念好廉洁治家的“紧箍咒”。(本报记者 杨诗琪)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摘自:紫光阁网

分享到:

(责任编辑:黄朝晖)

上一篇:七部委联合印发《意见》 做好180万煤钢职工分流安置

下一篇:扒一扒《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首映礼现场五宗最

【免责声明:本网有部分文章是通讯员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若有涉及作者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我们及时对相关文章进行删除或其他方式处理 。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站不承担责任。谢谢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