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注重从悠远的文化传承、现代的社区教育探索实践、社区社会组织的组织方式、现代商业的连锁经营模式四个方面,创新社区书院的基本特征,围绕“品质、实效、特色、活力”这4个关键词,探索建设了集学习教育、文体活动、群众议事于一体的社区书院。各区的社区书院纷纷现身,现全市已有25个社区书院敞开大门,旨在重振家庭和社区学习活力。(4月25日 中国文明网)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厦门等地将中国传统教育模式的书院,创新性与当代公民社会、市民社会中的社区教育,进行有机嫁接与接续,让书香沁入广大市民心中;在“社区书院”的沉香悠远中,托举起一座座新时代的“市民精神家园”。
宋朝刘过有首诗:“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其诗题,即是《书院》。其实,书院作为源于中国,并成为历史上东亚地区重要的一种学习教育机构与模式,它最早可追溯至唐朝。历史上曾出了诸如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鹅湖书院、嵩阳书院等著名书院。书院的模式与作用,在当代中国教育中仍在延续中,而像厦门等地的“社区书院”,这种大规模、民间化地走向基层群众,还是一个新事物。
“社区书院”,是中国优秀传统教育之根脉的延续。中国书院学习教育模式,有着悠久的历史,也为东亚儒家文化圈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古时,它是东亚等国学者与中国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同时,其还承载着古代“图书馆”的重要功能,它对收集、保存、研究与学习中国古籍,起到了极重要的载体和平台的作用。今天,让种古老的基层、基础学习教育模式,重新走入市民社会之下的社区,这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继承与发展,也让我们的当代基层群众教育,在一脉相承的历史沿革中,找到了一条更为契合的发展之路。社区书院在发挥传统教育的优势基础上,与当代精神紧密结合,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续中,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民心。
社区书院模式,是接地气的基层精神文明教育的最好载体。社区,乃当代市民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由于城镇化的飞速发展,我国现有一半以上的民众生活在城镇中。且更有广大流动性的外来务工者生活于城镇,他们也成了社区构成的重要一员。所以,将书院建到社区,令其成了建设市民精神家园的一列“直通车”,它可以实现基层教育的面对面,让市民们足不出小区,就能时时走入“社区书院”;既可方便、悠然地自我学习,还可以积极参与社区书院组织的各种活动,更能经常接受来自政府、社会机构与志愿者组织开展的教育培训活动,让“社区书院”成了家门口的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
社区书院,能产生官方教育与民间教育、公益教育与商业化有效运作的互补作用。一方面,有了政府的财力、人力和学力支持,可以让社区书院得到良好的发展基础。同时,社区的日常运行,最需要广大社区市民的真正支持。社区居民既是其受益者,也更是其建设者和重要参与者。社区书院形成的小区居民教育学习培训的共享机制,不仅利于共居一处的小区居民的联系,更让这种交流充盈着书香气息。以社区书院为平台,让精神文明之花盛开于小区居民心中,就能让每个小区更好地构成一个和谐、积极与向上的集体。加之其商业化联锁经营等市场机制的引入,也让其发展有了可持续的良性运作体系。
社区书院模式,也完全可以全面推广,并将农村书屋建设,与之有效联通与结合起来。现在全国正于农村大力开展“农村书屋”建设,其也可与城镇的“社区书院”有机连接。让农村书屋的建设理念与思路,与城镇社区书院模式走向融合,实现互补互用,最终形成一体化共同发展的思路,让城乡精神文明建设同发展、共繁荣。(木目山)
来源:中国文明网
(责任编辑:黄朝晖)
上一篇:延安时期创新发展的历史经验与启示
下一篇:让知识产权保护汇成全民共识
【免责声明:本网有部分文章是通讯员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若有涉及作者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我们及时对相关文章进行删除或其他方式处理 。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站不承担责任。谢谢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