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尧伊油画作品《遵义会议》。 本报记者 邓伟摄
本报讯(记者 陈涛)“长征虽举世闻名,但在图像方面几乎是空白。据我所知,在长征留存的摄影作品中,中央红军、红四方面军一幅未见,红二方面军有8幅,红二十五军有7幅,均为当地照相馆所摄。我想靠绘画来弥补这个极大的遗憾。”73岁的画家沈尧伊说,三十多年里他只干了这一件事情。昨天,“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沈尧伊作品展十年汇选(2005——2015)”在中国美术馆举行,近百件精美连环画原作让参观者再次走近80年前的那段伟大历程。
不少人知晓沈尧伊,缘于二十多年前他的一部再现红军长征的大型连环画《地球的红飘带》。这部根据作家魏巍同名长篇小说改编的画作,共有连环画926幅、人物肖像64幅。其中,历史真实人物77位、虚构人物23位。而这一次,他又带来了《地球的红飘带》姊妹篇《长征·1936》。据了解,这一系列共有连环画六百余张,此次展出的只是其中的近百张。它们再现了长征途中1936年经历的每一个重大抉择、重要战役。“我看完以后,心里那个激动啊,因为我没有想到他在十年不到的时间里又画出这么多张。如今,像他这般勤奋,而且画出如此经典作品的艺术家,极少极少。”北京画院院长王明明说,沈尧伊对那段历史的研究,比有些党校专门研究人员还要深入,才有了如同新闻影像的作品。
面对众同行对自己的褒扬,沈尧伊表现得出乎意料的低调,“我的画大家可以看看,我就不多说什么了。但是我想用一首小提琴二重奏来代表我的发言,名字叫《大漠胡杨幻想曲》。”他解释说,今年年初,他才完成了一套共230幅的连环画,取名《西征东归》。其中,上半部叫西征、下半部叫东归,西征讲的是红军西路军在河西走廊征战的过程,东归说的是他们兵败祁连山以后,红军将士迂回腾格里大沙漠、黄河,回到延安的不屈精神。“我在里面画了9个故事,其中一个故事叫‘不死的胡杨’。”
本次展览由中国美术馆、中国美术出版总社、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和北京市美术家协会共同主办,将持续展至5月10日。
延伸
“连环画依然会倔强地存在”
上月,中国连环画泰斗贺友直在上海辞世,引得不少网友感叹连环画的黄金时代掩上了最后一道门。
“我不认为连环画会趋于消亡。”同样来自上海的沈尧伊认为,在喧闹的当下,连环画依然坚守着属于自己的一方安静天地。“今天的人们有了更多选择,争相传看连环画的年代一去不复返了。但它还是会倔强地存在,只是变换了一种存在的方式而已。”在他看来,这种变换就是由曾经的“一哄而上”,走向“个人书斋”。
年近八旬的他至今对连环画感情很深,但凡有片刻工夫,都会寻思哪些题材可以入画。“一方面是这些年走下来习惯了,再就是现在适合创作连环画的文本实在太少了。”沈尧伊说,如今大受欢迎的多为网络文学或是主打青春、玄幻的题材,它们中的很多内容很难用连环画表现出来。
而这也正是他紧紧拥抱“历史”“长征”等题材的原因。“它们就是创作的富矿,你钻研得越深,收获得就越多。”他说,有人误认为连环画相比其他画种要低一等,只需要简单地画得像即可,“其实,它是文学性和绘画性的巧妙结合。”他解释说,同样需要完整叙事的连环画尽管无法像文字作品那样,有那么多精妙的起承转合,但绘画者也只有做到对作品十足的理解,才可能避免在转化为连环画时出现偏差。
“不过,会当‘编剧’的画家毕竟太少,更多人还是习惯依靠脚本。”沈尧伊透露,早在1993年连环画《地球的红飘带》结稿前,他就希望原著作者魏巍再写个续集,他再继续画,但终因魏巍年事已高,未能成行。直到20年后,他才自个儿当了回“编剧”,完成夙愿,创作了连环画系列《长征·1936》。至今回想起来,他依然感叹殊为不易。
来源:北京日报
(责任编辑:黄朝晖)
下一篇:两轮电动车 改写百年汽车史
【免责声明:本网有部分文章是通讯员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若有涉及作者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我们及时对相关文章进行删除或其他方式处理 。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站不承担责任。谢谢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