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常态要有新动力,互联网在这方面可以大有作为。目前,我国的互联网产业发展方兴未艾,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趋势正日渐明显,但与此同时,社会上各类投机资本也正蜂拥而起。在这种环境下,互联网作为驱动发展的新动力,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求是访谈》特邀复旦大学网络空间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沈逸,为我们讲解新常态下,互联网创新驱动发展需要注意的问题。
访谈嘉宾:沈逸(复旦大学网络空间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
求是网:您觉得在新常态下,互联网产业发挥新动力作用的关键是什么呢?
沈逸:在经济新常态下,互联网应定位于经济发展转型的发动机和动力来源。它能否发挥这种动力作用,关键在于互联网,或者说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如何与制造业进行有机结合。
关于互联网与实体经济间的关系,从世界范围来看,目前有两种模式。一种是美国模式,特点是互联网创新和资本运作相结合。创新的价值主要是依靠它在金融市场上获得的投资者的追捧来进行判定。
这种模式在美国的实践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知识经济热”的兴起,再到2000年左右第一轮互联网泡沫的破裂,再到2007年和2008年金融创新的破裂,导致金融危机。这些实践都很清晰地反映出这种模式的优点和缺点。优点是资本运营灵活,在创新端带来的全面竞争和全面繁荣非常引人注目。缺点就是,它基本不提供存量,它并不带来实质意义上生产力的创新和发展。
第二种模式是德国模式。德国模式很清楚,就是信息技术和制造业的结合,利用信息技术去改造传统制造业的整个生产流程,从设计到加工到原材料,再到整个生产的全过程。这就是实质性的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提升,而且它能够带来实实在在的价值创造和就业机会。如果从流动性、从金融财富的创造来看,它的速度比美国模式慢得多,但是它的每一步,都是实实在在地往前走的。
我个人觉得,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就是要为制造业注入新动力,而互联网正好可以发挥这方面的作用。也就是说,我们可能更应该借鉴德国模式,警惕美国模式可能带来的风险。
求是网:目前我国互联网发展面临着哪些可能的风险呢?
沈逸:我们面临的风险是什么,就是“互联网+”太容易变成美国硅谷的模式,硅谷的技术创新很热闹,出来一个技术创新成果后,资本马上过来收购,然后进行包装,拿到股票市场赚很多钱。但很少有人去思考,一个这样的科技公司,它的高速成长和膨胀,能为美国实体经济做出多少贡献呢。所以我觉得我国不能复制美国的这种模式。
当前,我国的互联网从整体来看还是偏“软”,硬货的东西还是太少。我们现在理解的互联网产业是什么?做一个APP?做一个社交软件?做一个直播平台,然后包装出一个“网红”?它们创造了社会财富吗?没有。因为它是建立在一种强调过度透支性消费的消费主义语境下的商业模式,会让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空心化,让一个国家的经济结构虚拟化,这是要高度重视的问题。
所以我觉得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的互联网经济需要“变硬”,拿出东西来,比如芯片、高端软件、操作系统,能够实质性提升数字挖掘,云端计算的东西。这些硬产品通过提高生产力,能够解决实体经济问题。
求是网:您觉得在新常态下,将互联网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动力还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沈逸:互联网需要与其他东西结合,才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所以我觉得第一个关键点就是,互联网创新和哪些实体制造业的具体技术和生产流程相结合。这个结合点很重要。
你能找到这个点,大规模提高生产效率,然后生产了很多东西,但是你生产的东西一定要是当前我国老百姓需要的,所以互联网创新驱动发展第二个问题就是,它要符合真实的社会需求,而不是资本投机的需求,要从社会效用找准创新的落实点,通过创新实现发展的增值。
第三,我觉得创新驱动创新发展需要对关键产品的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进行提升。对今天的中国来说,发展不再仅仅是量的积累,更要是质的提高。
以苹果手机的生产为例,在它整个价值链和产业链中,中国就是低端的组装劳动力供应基地。苹果公司全世界采购零部件,然后在中国以最廉价的劳动力把它组装起来。在开展互联网创新前,需要扪心自问,我们能不能通过创新把中国从劳动力供应基地,变成主要的零配件供应基地,变成核心零部件的主要供应基地,最终像华为这样的公司那样,掌握芯片技术,自有操作系统,自行设计工业外观。所以我觉得只有充分考虑这些问题,才能使我们的互联网在创新驱动发展道路上动力更强劲、更持久。
来源:求是网
(责任编辑:黄朝晖)
上一篇:岭南站NOVA黄金周开门试业
下一篇:互联网如何在新常态中大有作为?
【免责声明:本网有部分文章是通讯员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若有涉及作者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我们及时对相关文章进行删除或其他方式处理 。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站不承担责任。谢谢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