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春风村的密切联系是从2001年开始的,从一个驻村干部到担任镇党委书记,春风村一直是我的联系村。我们筠连县地处四川盆地南缘和云贵高原的连接地带,是典型的西部老少边穷地区,属于乌蒙山连片特困地区。我刚到春风村当驻村干部时,全村没有一条通车的公路,没有一座楼房。三个村民小组,一个是满山乱石的春风组,村民只能在石缝中种点玉米和红薯,另外两个组中沙和龙塘到处都是荒芜的坡地,过去建的茶园荒废了、林场的树木砍光了。当地村民生活十分艰苦,年人均纯收入不到1000元。
但是,这一切因王家元的出现而改变。他带领全村800多名群众,不畏艰难、顽强苦干,在陡峭的深山中筑起了四通八达的环村水泥路,在贫瘠的乱石中培育出大面积的李子园。春风村在发展的道路上率先脱贫了,2015年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9200元。
王家元是一个“舍小家、顾大家”的好干部。我清楚地记得,为了动员村民栽种茶叶,家元磨破嘴皮挨家挨户去动员,村民因为家庭贫困拿不出资金购买种苗,他回到家里,说服年迈的父亲,拿出哥哥牺牲时政府补助的2万元抚恤金,为村民垫资购买了茶叶种苗。由于市场因素,村民采摘的茶叶卖不出去,王家元把村民的茶叶收下,自己四处奔波联系销路。
王家元是一个“懂经济、会算账”的领头羊。2006年,家元是村主任,我是分管农业的副镇长。家元向我汇报,村上有320亩荒废了的茶园,他招商引来业主准备发展花卉苗木。我问他:“土地租金多少钱一亩啊?”他说:“每年每亩50元。”“不行,少了100元钱一亩不准租。”家元被我吼蒙了,转身走了。他回去后,找到村组干部召开社员大会讨论,社员们同意以每亩50元价格出租,王家元把群众意见告诉我,我同意了。就是这50元租金的效应,引进了业主,发展起了花卉苗木产业。当年,村民在家门口打工就挣了20多万元。
王家元还是一位“善创新、勇开拓”的创业者。李子成了规模后,王家元就开始谋划筹办李花节、品果节,动员村民开办农家乐,发展乡村生态观光旅游。王家元还根据中沙、龙塘两组的实际情况,创新组织两组村民开展土地流转,通过招商引资引进花卉苗木企业和茶叶企业,很快盘活了荒废的林地和茶园,发展起1000亩花卉苗木基地和3000亩茶园,实现了春风村三个组的共同致富。
2012年11月,王家元作为党的十八大代表从北京开会回到春风村后,他开始认真思考如何让周边村共享春风村的发展成果。经过调查研究,家元向镇党委提出了“强村带弱村、产业联合发展”的建议,向组织推荐把春风村培养的“能人”派到别村任职帮扶。镇党委经过研究,决定派王家元推荐的春风村主任刘炳付到发展滞后的千秋村任党支部书记。刘炳付到千秋村后,很快就打开了局面,引进茶叶企业在千秋村建起了3000亩生态茶园,同时带动千秋村村民自种茶叶5000多亩。千秋村群众感激地说:“春风村给我们送来了好干部,王书记给我们送来了及时雨啊!”
物质文明了,精神文明怎么办?几年前,细心的王家元发现,一些村民因为发展农家乐,买了麻将机,游客散去后,村民闲下来开始学打麻将,而且输赢也由小变大。这可不是小事情,家元立即召集党员和村民代表开会,商讨对策办法,最后确定了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的“735”工程。
2013年以来,王家元按照“735”工程在春风村建起了农民图书馆、文化活动中心、农民健身中心等7个阵地,组建了农民文艺演出队伍、志愿者服务队伍和乡贤队伍3支队伍,每年在村里组织开展最美春风赛、最美春风行、最美春风人等5项活动。
12年来,王家元带领春风人,用智慧和汗水铸就了科学实干、顽强苦干、创新巧干、共同致富的“春风精神”,它展现的是春风人不畏艰险、勇于拼搏的铮铮风骨,是春风人不怕艰难、坚忍不拔的精神品质,是勤劳、智慧的春风人不信天命与恶劣环境抗争的时代篇章。
春风村的带头人王家元同志,是我们的光荣,春风人铸就的“春风精神”是我们宝贵的财富。面对十八届五中全会确立的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的目标,我们镇将充分发挥王家元同志的示范带动作用,用春风精神和春风经验助力脱贫攻坚,为腾达镇早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而努力奋斗。 (四川省宜宾市筠连县腾达镇党委书记 石均)
来源: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黄朝晖)
上一篇:那些年我们一路走来
下一篇:我眼中的春风村
【免责声明:本网有部分文章是通讯员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若有涉及作者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我们及时对相关文章进行删除或其他方式处理 。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站不承担责任。谢谢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