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告:

网群:   北京市青年党建网   紫光阁青年党建频道

生态保护志愿者在长江源的别样中秋

发布日期:2016-09-18 14:39:28 来源: 作者: 点击:389次 字号:增大 减小
  

   新华社西宁9月17日电(记者张大川 李亚光)中秋节清晨,长江源水生态环境保护站外大雾弥漫。韩李李同另一位志愿者从保护站出发,赶往通天河。除了要从此前布置的红外线照相机里取出内存卡外,他们还需另外安装2台红外线照相机。

  身披红装的保护站坐落在沱沱河畔,门前便是青藏公路。今年9月初,“长江1号”主题邮局这一绿色建筑物在保护站旁拔地而起,彼此依偎。沿沱沱河溯流而上,便是长江源姜古迪如冰川。

  中秋节当天,志愿者们照常将保护站和邮局打扫干净,随后记录周边环境、气温、水位等变化,分类回收、打包牧区的垃圾,拍摄照片和撰写日记上传网络。之后,便是盼着韩李李他们早点回来,一起过节。

  夜幕降临,明月高挂。被人亲切地称呼为“阿拉兔”的雕塑师韩李李,在耗时1个月之后,终于完成了自己的作品:一幅长8米,高3米的用废旧报纸堆砌而成的“姜古迪如冰川”浮雕,这幅作品将摆放在“长江1号”邮局里。

  中秋节前后,是新老志愿者交接班的日子。雕塑师韩李李、“长江1号”主题邮局首任邮政官李媛媛、浙江大学研究生周肖瑜选择在中秋节后离开保护站。在中秋节前夜,从北京开车赶来的丁龚敏和其爱人李崴也终于抵达保护站,风尘仆仆。

  “我希望我的人生能够有些变化,找一个能尽一己之力的地方,公益环保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为此,工作稳定的丁龚敏上月初从公司辞职,来到这处让她觉得温馨的保护站。

  “出发之前,我们就知道得在保护站过中秋节了,这儿的一切都让我觉得新鲜,这里也是一个新家。”丁龚敏说。

  李媛媛在成都定居,过去的5年里,每年中秋节她都自己做一些月饼,然后寄给父母和朋友。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位倔强的“80后”姑娘在中秋节前一天晚上,梦到了父母,“哭醒了”。

  “有一段时间想家想得不行,但后来经过自己调整,好多了。”周肖瑜说,中秋节这一天是她在保护站的最后一晚,一大早本想爬起来看看沱沱河的日出,但由于有大雾,只好作罢。

  “唯一让人值得欣慰的是,最近几天沱沱河的月亮都很亮,很好看,在这里赏月,别有一番风情。”周肖瑜说。

  “志愿者从全国各地寄来了各种口味的月饼,保护站还从没有这么‘奢侈’过。”创办保护站的绿色江河环保促进会会长杨欣说。

  保护站当地一位工程队老板在中秋节前一天也给保护站送来5种口味的当地月饼,还特意送来一只羊,给志愿者们改善伙食。

  厨房的灶上是温馨的烟火气与热腾腾的饭菜,餐桌上是各种口味大小不一的月饼,来自五湖四海的人在此促膝长谈,而窗外就是晶莹的月亮和沱沱河水。

分享到:

(责任编辑:黄朝晖)

上一篇:以民间美术涵养文化生态

下一篇:DonnaBella紫琪尔荣获中国健康产业十大领军品牌

【免责声明:本网有部分文章是通讯员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若有涉及作者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我们及时对相关文章进行删除或其他方式处理 。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站不承担责任。谢谢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