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是“世界无车日”。世界无车日最早起源于1998年9月22日的法国,当天法国市民自愿弃用私家车,被称为“市内无汽车日”。随后很快就在其他国家包括我国普及开来,这些源自于世界人民对绿色环保生活的共同追求。近年来,当经济全球化不断推进,汽车尾气造成大气污染进而加剧人类生活及自身危害,已引起国际社会密切关注,今年G20杭州峰会,推动绿色经济及绿色金融业发展已成为此次二十国集团峰会的共识之一。绿色,已不再是大自然的颜色,更是新时期新形式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活色彩。无车,并非彻底放弃四个轮子之意,或许可以理解为日常所讲的“135”绿色出行方式,即1公里以内步行,3公里以内骑自行车,5公里左右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而超出5公里或者更远距离及特殊情况,才选择汽车代步。
无车,应时应景。哲学大师叔本华说:“没有人生活在过去,也没有人生活在未来,现在是生命确实占有的唯一形态。”从船马时代走来,汽车的确为经济社会发展插上了飞跃的翅膀,汽车也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改变一项行为,往往带来一种新的观念,车轮改变了我们的出行选择,也带来了一些不同的观念。比如,许多人会感叹一出门就开车,走一段路反而不习惯了。是体力在退化,还是我们被习惯固化了出行的方式?答案不言而喻。过去不可能在回去,无论是习惯车轮,还是反省被车轮绑架了,都是顺应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今天我们重新审视汽车之于人类的习惯改变,开始大力倡导绿色出行,保护赖以生存的地球,也是不可回避的历史演进过程。
无车,倡导节俭。自十五年前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开始,中国文化便更加近距离地接触到不同的世界文化撞击,其中就有一种被称之为极简主义的思潮,该理念认为“生活是开放的、自由的,不是数字上的精准,更不是剥离生活乐趣,极简者最重要的是简化繁杂,回归生活原有本质。”极简者往往追求物质的精简,但与之相反的他们追求精神上的专注与丰富。尽管极简只是代表一部分人的生活观念,但之所以为更多青年人推崇,原因不可不说是其本质与中华传统文化中节俭养德观或多或少存在相似之处。无车,不应是无车日的专利,应成为现代生活应有的健康理念,成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一个切入点。步行,有利于身心得到更多大自然的呼吸,符合生命在于运动的传统养生观念;公共交通出行,有利于减少工业文明对生态平衡的损伤,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同时,多一些不同的出行方式,缓解压力,让生活“慢”下来。
无车,应成为一种价值观理念。出行者需要这样的理念,因为这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最好方式,公共交通提供方需要这样的理念,因为这是文明服务的最佳开始。无车,让生活更美好。(孙亦男)
来源:海宁文明网
(责任编辑:飞云)
上一篇:文化娱乐也要坚持正确导向
【免责声明:本网有部分文章是通讯员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若有涉及作者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我们及时对相关文章进行删除或其他方式处理 。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站不承担责任。谢谢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