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乡村文明行动,就没有如今村庄的新气象。”9月23日上午,山东省胶州市管理村村支部书记刘元征感慨地说。从村集体收入只有5万多元的穷村、乱村,到村集体收入3800多万元的小康村、文明村,管理村实现了集体经济和精神文明的“双丰收”。
“说起村庄由乱到治、由穷到富的转型,就不得不提到俺村的《村规民约》,这本小册子12年间修改了7次,被村民们称为村级‘小宪法’。”刘元征说,它约定了治安管理、邻里关系、乡风民风等内容,成为全体村民共同治村的一部“法典”。
“涉及村民利益的事,村民们只有了解、理解了,才会乐意执行。”管理村支部委员刘秀明说,管理村原是一个城郊农业村,2001年胶州市新城区开始建设,征用村里1170亩土地,村民对此十分不满。
管理村领导班子认识到,村民有意见是因为对村里的做法不理解。为此,村庄将修订《村规民约》提上了日程,并将“凡关系村民切身利益的事都由村民来决定”写入其中。
“《村规民约》规定,村民代表会议表决结果一经确定,必须严格遵照执行。”刘秀明介绍说,村两委变身为组织和服务机构,把村庄事务的决策权真正交给村民。
“前段时间,村里再次修改了《村规民约》,内容从最初的28条逐渐扩展到59条,涵盖了公共秩序、公共环境、移风易俗、家庭教育、赡养老人等方面。”刘元征拿着这本“治村宝典”说,新版《村规民约》增加了乡村文明评选内容,目的是通过提高村民素质,约束村民行为,推动美丽乡村和乡村文明建设。管理村随后开展文明评选活动,使村庄弘文尚德之风渐浓,好人好事层出不穷。
村民思想观念转变后,移风易俗也就顺理成章。胶州市各村在村规民约中明确,红白理事会负责村民的婚丧嫁娶事宜,按照一个标准、一套流程免费为村民提供婚丧嫁娶方面的服务。
胶州市三官庙村党支部书记王呈星告诉记者,一场传统的殡葬仪式至少要花费5000元,这对普通农村家庭来说是不小的负担。“将推行殡葬简办等事宜写入村规民约,摒弃了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的陋习。”王呈星表示,在白事理事会的运作下,丧事简办减轻了大家的负担,村民们都很满意。
然而,喜事俭办却得不到群众的认可。2014年,管理村以村规民约的形式,成为喜事俭办的“破冰者”。
记者翻开管理村《村规民约》,看到这样的规定:村成立婚庆服务小组,负责协助喜主办理结婚庆典事宜。喜主按规定办理喜事,村集体出工协助。安排3辆轿车,一辆大客车,负责简单的婚庆现场布置。
“村里想得很周到,我们既省心又省钱。”在管理村“首秀”婚事简办的王振记忆犹新:婚庆服务小组成员是村干部,义务为新人服务,婚车用的是村民自愿提供的车辆,音乐用的是村里搞文化活动的音响。
目前,胶州市所有村庄均修订完善了村规民约,71%以上的村庄成立了白事理事会,90%以上的村与住户签订了赡养老人协议书,协议内容兑现率达95%以上,呈现出新农村厚养薄葬、文明殡葬、红事新办的新气象。(记者 刘 成 通讯员 刘 伟)
来源:经济日报
(责任编辑:飞云)
【免责声明:本网有部分文章是通讯员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若有涉及作者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我们及时对相关文章进行删除或其他方式处理 。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站不承担责任。谢谢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