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文化架起中国与世界的“人文之桥”
中新网贵阳9月29日电“每次到中国,都能学到一些新概念。”印度尼西亚导游森米说,“这次,听中国的朋友说‘知行合一’,很受启发。中国古代叫王阳明的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
公元1508年,王守仁(阳明先生)在贵州省贵阳文明书院讲学,提出“知行合一”说。所谓“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
阳明文化在贵州修文发端发展、传播弘扬,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公元1508年,被贬谪为龙场驿丞的大明王朝兵部主事王守仁(阳明先生)抵达贵州修文龙场,谪居龙场期间,创立了“阳明学”体系,影响深远,远及海外。贵州修文也因此而被誉为“王学圣地”。阳明学的起点是“龙场悟道”,它奠定了王学的基石,并构建起“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基本理论框架。
今年9月,出席2016第四届知行论坛暨“东亚阳明学与地域阳明学派”国际学术大会的韩国忠南大学儒学研究所所长金世贞就提出,阳明学的“知行合一”理念、“致良知”学说能为当代面临的地域问题、种族问题、国家问题等提供丰富的思想资源。这次论坛有来自中国、韩国、日本、泰国、越南的40多所高校,近百名阳明学专家与会,旨在分享东亚地区阳明学研究的学术成果,推动阳明学研究发展。
韩国阳明学会会长金德均认为阳明学进入朝鲜之初并未得到重视,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到阳明学中的平等性、实践性、开放性等理念对当今社会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泰国农业大学孔子学院泰方院长李毓贤说,“阳明学与泰国佛教都注重心念转化为实践,二者有相通可以相互借鉴之处。”
“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实践,印尼国内一些学者不断探讨印尼‘全球海洋支点’计划对接‘21世纪海上丝路’战略问题,一些华界人士认为,两大国家战略结合需知行合一,互为补充。”
长期影响中国文化的是儒家思想。儒家学说发展到宋、明时期,出现了一个高峰,比之前代在理论思辨上有了很大提高,更富于哲理思索,而阳明学就是儒家思想发展的一个高峰。王守仁(阳明先生)是宋明时期心学的集大成者,其学术思想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国家乃至全球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因此,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被后人尊称为孔、孟、朱、王。
“我本人知道王阳明,也拜读过有关他的一些书籍,前一段时间还与朋友们在一起谈论过有关‘知行合一’,加拿大侨界有些老华侨华人也是了解王阳明的。”2015年参加过第八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贵州参访活动的加拿大温哥华《健康时报》社长何瑞娜告诉记者,“中国的传统文化华人华侨在海外都努力的传承传播。”
美国世界名人网总编辑王福生对阳明先生及阳明学还做过专题报道,将其“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思想介绍给美国民众,让美国学者及民众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了解贵州。美国世界华人华侨联合会通讯社CEO孙卫赤也告诉记者,“对王阳明是有所了解的。”
自1999年,贵州省修文县已经先后举办了4届“国际阳明文化节”,以及“中国贵州王阳明国际学术讨论会”、“中国贵阳国际王阳明学术讨论会”,为海内外专家学者搭建了很好的文化交流平台,形成了一批有价值的研究成果。目前,2016中国·贵阳(修文)第五届国际阳明文化相关筹备工作正在开展。
瑞士著名汉学家和现象学家耿宁参观阳明先生悟道地时说,“‘知行合一’‘致良知’是阳明学思想的精髓,而阳明学思想又将中国文化思想带上了一个高峰,直至推向世界。”
(责任编辑:飞云)
【免责声明:本网有部分文章是通讯员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若有涉及作者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我们及时对相关文章进行删除或其他方式处理 。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站不承担责任。谢谢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