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至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在陕西调研时强调,社区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要在社区大力开展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广泛评选表彰社区的善行义举、身边好人,让群众感到榜样就在身边。要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文体活动,融入爱国守法、诚实守信、孝老爱亲、和睦邻里等价值观念,潜移默化地教育人影响人。(9月27日,新华社)
社区是社会构成的最小细胞,是浓缩人们生活的基本空间,也是反映社情民意的前沿窗口,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社区的和谐就谈不上社会的和谐,社区也就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阵地,发挥着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全国上下总动员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时代背景下,社区日益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关注的聚焦点,工作的落脚点。
融入居民日常生活。“你脚下的土地就是你的中国,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着全体国民的共同期待,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时代价值观。培育和引领的前提是认知认同,关键在人人参与,核心价值观进社区,就是要持续推进与居民日常生活的融合融入,让群众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感知、领悟和接受,形成有利于弘扬社会主流价值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让“亲贤者、远小人;重礼仪、讲诚信”,“孝敬老人,严教子孙;尊老爱幼,亲穆存心”等价值认同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让核心价值观由思想自觉向行动自觉转化,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基本遵循和目标践行。
搭建丰富活动载体。经济社会发展加速了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的转型,“楼上楼下不认识,左邻右舍无交集”是相当一部分社区存在的现实问题,陌生的邻里关系很难形成和谐的社区氛围。核心价值观进社区,不是被动灌输,不是“填鸭思维”,它承载着粘合邻里关系的重要内容。积极顺应时代潮流,创新工作方式方法,让核心价值观成为促进邻里和谐的桥梁和纽带,有针对性的搭建平台,创建载体,是各级党委、政府的共同路径选择。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培育有特色的楼门文化,建立共同爱好的“社区朋友圈”,提供微信、微博的“微”功能服务,倡导平时“串个门”,春节“拜个年”,相互“问个好”,遇事“提个醒”“帮个忙”“群里@一下”,使社区居民在互识中互信,在互信中互助,让居民群众在核心价值观的涵养中增强“获得感”。
发挥先进典型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个人、一段话、一个故事,平凡简单的感动能点燃许多人心中的善。道德模范、最美人物、时代楷模是全体国民的道德标杆,但微观到社区这个小细胞,榜样的形象却会显得过于高大,光辉耀眼,虽然榜样们也是平凡岗位的平凡人,但因为没有共同的生活交集而容易产生距离感。能引发居民群众情感共鸣的往往是身边的小人物,对门的好邻居。居民认可、群众点赞的身边人也是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热心公益的大爷大妈,助人为乐的三叔二婶,志愿服务的老张老王,不仅同样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而且对社区居民具有更强烈的代入感,更容易引起关注,引发热评。
抓好社区这个基本点,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内容,深耕厚植社会主流价值,孕育社区精神文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进基层,走进群众,走进千家万户。丰满小社区,才能造就大社会。(瑞斯)
来源:海淀文明网
(责任编辑:阳光)
上一篇:黄小厨之于黄磊,不止明星跨界
下一篇:以高效执行加速失信转化
【免责声明:本网有部分文章是通讯员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若有涉及作者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我们及时对相关文章进行删除或其他方式处理 。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站不承担责任。谢谢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