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毅幼儿园发公开信称该园5岁男孩小健(化名)有“特殊儿童倾向”,被小健母亲以侵犯名誉权告上法院,在一审驳回诉讼请求后,小健母亲选择上诉。昨日,北京市三中院对此案做出二审判决,改判艾毅幼儿园以书面形式公开道歉,并在新浪网首页显著位置中公开发表不少于10日的致歉声明,赔偿小健5万元精神损害抚慰金。(11月3日《新京报》)
因小健向其他孩子吐吐沫,幼儿园内的助教便先后多次在教室门厅口推搡、拉扯他,本身就是一种虐待儿童的校园暴力行为,家长要幼儿园道歉自然是合情合理的,谁曾想幼儿园为了自己的“清白”,不仅遮掩自己的丑行,斥责小健的母亲诋毁幼儿园,更是在给百名孩子家长的公开信中,给小健套上了“特殊倾向”的枷锁。
显然,幼儿园的做法是错上加错。幼儿园是一种学前教育机构,以保育和教育幼儿为目的,当幼小的孩子犯了错误时,身为幼儿的教师,应采取“柔和”的教育手段,以教育为主,像新闻中采取暴力手段教育孩子的行为,非但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反而会伤害孩子幼小的心灵。
而幼儿园称小健有“特殊倾向”,并在公开信中发布,实则也是一种教育暴力。“特殊倾向”看似是一个中性词,没有贬低的意思,但这仅是对成年人而言,若是幼儿园的孩子被贴上“特殊”的标签,很容易造成其他人对孩子的错误理解,让别的小朋友以为孩子有病,这同样会给孩子造成不小的创伤。
校园“软暴力”贻害无穷,别不当回事。孩子的内心世界尚在建设中,心理发育远没有成熟,异常脆弱和敏感,当孩子遭遇老师的“特殊待遇”,或者言语讽刺时,心灵和精神世界会受到伤害,很容易产生焦虑症、抑郁症,若是家长和老师不加以警惕,未能及时帮助孩子脱离“软暴力”的影子,遭受身心伤害的孩子将难以健康成长。
所以,家长和老师应警惕“软暴力”的危险性。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担负孩子成长的重任,引领孩子健康成长时,不仅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也要多与孩子沟通,及时掌握孩子的思想动态,把“软暴力”扼杀在摇篮中。老师在教育孩子时,应注意慎言慎行,以及教育手段,切莫把孩子“特殊化”,应对孩子一视同仁,不乱贴标签,不因人而异,而要采取“柔和”的教育手段,循序渐进的引导孩子健康成长。(程令强)
来源:泉州文明网
(责任编辑:飞云)
下一篇:让历史文化名城真正“活起来”
【免责声明:本网有部分文章是通讯员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若有涉及作者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我们及时对相关文章进行删除或其他方式处理 。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站不承担责任。谢谢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