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告:

网群:   北京市青年党建网   紫光阁青年党建频道

北京小吃的儿时记忆(名家话北京)

发布日期:2016-11-15 11:37:03 来源: 作者: 点击:270次 字号:增大 减小
  

   

    说起老北京的果脯,还得从我小时候说起,我对老北京的果脯一点都不陌生。

  小时候的皇城根,留下了许多记忆。吃着北京的小吃,唱着“风来了,雨来了,老和尚背着鼓来了”的儿歌,一天天长大。然而好景不长,1928年“国府南迁”,我们全家迁到东北沈阳,家里的奶妈、保姆和亲戚等十多人都随着父母去了东北,这些随行的人员都是土生土长的老北京人,对北京小吃都有研究。

  1945年日本投降后,我们全家从沈阳回迁北平,从此,我就没有离开过北京。

  北京传统的小吃,那花样太多了,在我看来,主要分为糕点和果脯。小时候,我最爱吃的小吃是甑糕,也叫顶糕,一次只能蒸一个。食料是糯米粉,主要做法是,把糯米粉撒进模具里,加青红丝,蒸熟后往下按模,甑糕被顶起后,托在纸上。那时食品包装没有今天的花哨,无论什么食物,用一张纸,四四方方包好,就齐了。

  小时候印象深的老北京小吃,还有面茶。我记得我喝过的面茶,是用糜子面调的,糜子面煮熟调好后,上边放麻酱、撒芝麻盐,味儿那叫一个地道。喝面茶不能用筷子,也不能用勺,而是手端着碗,转着圏喝,面茶是热的,碗是凉的,面茶喝净了,碗的内壁光光的,非常干净。

  再说老北京的果脯,全部是手工制作,没有今天的现代化机械设备,所以生产的量小。老北京的果脯非常讲究,从外表上看着要透亮,吃起来要爽,糖分虽大,但是不能粘。从颜色来讲,黄色是正宗,苹果果脯是最高级的,其次是杏脯。瓜、藕可以做果脯,但是梨、桃不能做,主要是因为梨的水分大、桃的果肉软。

  瓜条、藕片做果脯也比较简单,原料切好后,用小火煮、放好糖、抽出水分,就是果脯。老年人喜欢瓜条、藕脯,这两样东西健脾开胃,营养丰富。苹果、杏干是黄色,瓜条和藕脯是白色,所以,老北京人还给它们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金玉满堂”。当时,果脯摊子的小贩也会吆喝,一张嘴就是:黄金不贵,何贵,您老吃呗!

  果脯注重颜色,大体有红、黄、蓝、白、黑几种。红就是京糕条、苹果脯之类的;黄就是杏干、杏脯;蓝也就是绿,用绿色代替,如青梅;白就是冬瓜条和藕;黑在果脯里说不上,习惯把金丝蜜枣划为黑的一类。

  老北京果脯整形也是重要的一道工序。有鸡心形、圆形、尖形。有了形,还要注重颜色搭配,什么青丝呀红条呀,看着没吃呢,心里就喜欢。就拿瓜条和藕片来说,要四棱见线,不大不小。

  要说整形,小时候印象最深的是打蜜供。蜜供是一种老北京小吃,属于糕点类的小食品。蜜供要呈塔形,一层层,中间是空的,码好后,放在一个木托盘里。糕点铺子,一般是零存整取,就是附近的住户,平时把零钱存在柜台,到春节时,给打好了,通知客户来取。蜜供的形状好像一个方塔,二尺多高,空心,吃时是个整坨。

  吃老北京的果脯,实际上吃的是文化,尝的是品位。新中国建立前,果脯虽称不上是金贵的食品,但是穷苦的老百姓还是吃不起。现在好了,五颜六色的果脯种类齐全,想买啥样的,就买啥样的,想吃啥就吃啥。

  希望让世上更多的人品尝老北京的特色小吃。(作者李滨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分享到:

(责任编辑:雪霁)

上一篇:“人皆尧舜”:文化的自觉与自信(文化传统与文化自信)

下一篇:中国力争2020年实现城市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全覆盖

【免责声明:本网有部分文章是通讯员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若有涉及作者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我们及时对相关文章进行删除或其他方式处理 。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站不承担责任。谢谢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