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告:

网群:   北京市青年党建网   紫光阁青年党建频道

中山媒体公益平台带来志愿服务创新

发布日期:2016-11-15 14:50:03 来源: 作者: 点击:398次 字号:增大 减小
  

   在国内,“微博打拐”“免费午餐”“女童保护”“上学路上”“自然大学”等颇具影响力的公益活动,很多都是由记者发起并联合众多媒体人参与推动的。在中山,环保先锋、青年发声渠道、城市阅读空间、自然教育、家庭成长……中山的媒体人也从不落下,记者一方面“铁笔担道义”客观报道,另一方面也尝试用各种创新的方式凝聚社会正能量。

“城市零距离爱心帮扶基金”:4年累计10万人参与 筹集善款超过200万

  11月4日,读五年级的阿铷收到一份意外的惊喜,“城市零距离”主持人阿椿来到了教室,给她带来了一套她期盼已久的四大名著。由于家庭条件不富裕,为患有高度远视的阿铷配眼镜,已经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妈妈林女士,一直没能够帮阿铷实现这个愿望。近期电视台推出的“心相伴,传能量”微心愿征集活动,正好让林女士圆了女儿的这个梦。 

  对于中山公共频道总监江秀娟来讲,策划类似这样的公益活动,已经成为日常工作中的一部分。在她的微信朋友圈里,时不时就能看到各类帮扶内容和公益类活动,呼吁大家参与。她说,作为记者,在采访中,经常会碰到一些贫困、需要救助的人。为此,4年前专门成立了“城市零距离帮扶基金”。 

  “我们正式成立城市零距离帮扶基金是从2012年开始的,当时是想救助一个患有尿毒症的女孩小梅珍,因为需要的经费比较多,我们和慈善总会沟通,觉得建立一个基金比较好。”该平台成立四年来,筹集的经费已超过200万元,活跃人次超过10万人次,几乎每天都有人参与捐赠。 

  今年10月9日,江秀娟的微信朋友圈有这样一条信息:“今天FeelGood的杨先生又给我送来一万块钱,一切仿佛如约而至,查看去年的微信,距离他上次送钱给‘城市零距离帮扶基金’过了刚好一年。这位小咖啡馆的小老板,每天工作到凌晨两点多,但一直不忘自己的承诺,力所能及帮助更弱小的人。今天见他时彼此眼眶湿润。谢谢您,还给我们带来好吃的榴莲芝士蛋糕,他做的曲奇和拖拖奶茶是中山最好的味道。面对这份沉甸甸的信任,我们依然内心惶恐,一定要把基金管好用好,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江秀娟称,有位开广告公司的华姐,每个月发工资时,都会自觉捐钱到这个基金,她还经常发微信号召自己的员工一起捐助。 

  中山市慈善总会秘书长罗东表示,“城市零距离”无疑已成为中山最活跃的一个捐助平台,由于电视天然的互动性,加上该平台开通了微信捐助,几乎每天都看到有善款在“闪动”。 

中山商报《公益周刊》:发挥专业特长 培养公益新闻传播官

“益工场”公益传播训练营讲授的全是实用的“干货”。(图片来源:中山商报)

  8月27日,持续一个月的“益工场”公益传播训练营圆满结束,在中山日报报业集团经委办副主任罗纯和中山广播电台88.8频道主持人梁贝琪授课后,40位学员交了一份“我和公益的故事”演讲稿,顺利毕业,成为首批公益传播新闻官。项目负责人李玮玮也松了一口气。40多位学员每个星期都向她反馈,而每次收到反馈,她就觉得在完成写稿后的“加班加点”很值得。 

  如今,在中山的公益组织中说起《中山商报》,许多公益达人都会想起《公益周刊》。该周刊自2012年7月创刊,笔下的报道也从对准社会需要帮助救助个案,到关注社会创新大大小小的公益人。向读者展现了公益不再是单一捐钱,而是多姿多彩的生活方式。 

  “采访中,我们发现很多感人的故事,很多新颖的点子和项目,也发现她们缺资金、人才和资源,有时觉得,她们也需要扶一把。”李玮玮说,由中山商报《公益周刊》报道团队打造的“益工场”项目一开始很简单,就想帮助这些“热血青年”。想通过一些沙龙活动,就某一主题,或筹资、或话题策划、或信息发布,打造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总结一些可参考的公益模式,达到资源共享。 

  近20场公益沙龙先后举行,社工发展历程、草根社会组织该不该注册、公益项目如何避免同质化等话题,引起行内强烈反响。但随着这类=培训增多,长期参与“益工场”的公益组织也反映,培训沙龙参加不过来,有些课程话题太高大上,希望更有针对性。 

  今年7月,李玮玮整理发现,许多公益人发布在微信号里的文章就像小学生作文,和记者采访感人的细节存在很大差距。很多义工拍活动照,喜欢和受助者比剪刀手合照,受助者一脸不耐烦,传播力弱,体现不了项目意义。“我们是媒体人,在新媒体、视频拍摄、图片拍摄都有专业人士,何不在公益传播技巧给予他们一些干货。”“益工场”公益传播训练营的策划一出,原本招募20人,吸引了80多人报名,受场地限制,最后招募了50人,40个公益达人顺利毕业。 

  8月份,项目负责人李玮玮每个周末都在活动现场和大伙儿一起上课。牺牲了休息时间,她却收到了满满反馈。“关爱女人心”的严清说,她们做的是女性乳腺癌的项目,几乎每个案例都是生与死的故事,让她落泪的案例就不止一起,然而缺乏讲故事的能力,项目停留在业界的口碑很好,市民的知晓度有限。“天台农场”的周振江说,之前自己对视频拍摄就很有兴趣,希望多多学习,为中山的公益项目拍视频。“很多公益组织如今更加注重自己的新闻,在自媒体发稿前会给我看看,很欣喜大家开始注意到传播问题。”(中山日报)

分享到:

(责任编辑:雪霁)

上一篇:当“微信”变成人人可见,“私信”的机会就来了

下一篇:“四个100”评选没有旁观者

【免责声明:本网有部分文章是通讯员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若有涉及作者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我们及时对相关文章进行删除或其他方式处理 。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站不承担责任。谢谢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