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公布的一组关于我国图书出版的统计数据引起不小关注。数据显示,2013年至2016年8月,我国文学、哲学类图书有重复出版现象,文学类图书重复出版数量占80.4%。
近年来,图书重复出版热度不断上升,“众书一面”现象存在不少“隐疾”。其一便是在选题重复、雷同,内容大同小异,甚至装帧也无新意的过度重复出版业态下,难免会出现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情况,不免让读者陷入选择难的困境。再者,若在出版策略上没有各自特色或做不到“术业专攻”,而是定位雷同、扎堆跟风,对社会资源来说是不小的浪费。最后,不利于原创作者、新作者的培育,进而也会给文化的创新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笔者以为,一方面,有关部门应针对重复出版现象加强引导和监管,推动市场资源的有效配置,净化图书市场。另一方面,出版社应在个性定位上向读者提供高品质的图书。其中关键,就在于这些出版社能否在文化责任、社会担当的基础上充分理解、尊重经典图书的价值所在,更多地从重读经典的过程中获得文化滋养,最终融汇到出版的策划、编辑和推广中,形成行业的文化。唯有如此,才能较好地规避短期的、同质化竞争带来的隐患。
(11月14日 《中国艺术报》常恒)
(责任编辑:雪霁)
【免责声明:本网有部分文章是通讯员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若有涉及作者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我们及时对相关文章进行删除或其他方式处理 。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站不承担责任。谢谢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