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川剧院今年在匈牙利贝凯什州首府贝凯什乔包演出《李亚仙》,古老的川剧艺术300年来首次走进匈牙利,甫一亮相,就打动观众。演出结束后,主演沈铁梅、孙勇波和全体演员三次谢幕。匈牙利国家剧院院长阿提拉·韦德扬斯基不断地说:“超出想象!”这是重庆川剧院继2015年在荷兰艺术节上赢得众多“粉丝”后,再次在中欧拓展川剧艺术的疆域。(11月16日 《光明日报》)
重庆川剧院从2001年开始“走出去”,迄今已到过30多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亮相次数越多,粉丝越多,受邀参加演出的场次也越多。古老的川剧艺术何以能够常演常新,成为新的文化名片?这颇值得探讨。
启示之一,敢于创新,兼收并蓄,打造传统艺术“国际版”。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并不是说把传统文化桎梏在博物馆里,一成不变。古老的川剧艺术能够流传至今,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吐故纳新的结果。川剧能够在异国焕发光彩,亦与其大胆创新不可分割。现在流行“跨界”,重庆川剧院就与荷兰导演弗兰克·谢弗尔、荷兰交响乐团跨界合作了作品《思凡》,在保留川剧传统艺术基因的基础上,吸收国际艺术流行因素,融入长笛、双簧管等西洋乐器,完美地向荷兰观众展示了这门古老艺术的魅力和活力,让荷兰人看懂了这部中国戏,让传统艺术越来越具有“国际范儿”。这也表明,川剧要吸引今天的年轻观众,也可以在川剧传统唱腔和锣鼓的基础上,吸收更多现代元素,打造川剧的“现代范儿”,为古老的艺术插上青春的翅膀。
启示之二,完整呈现,立体展示川剧艺术之美。在博大精深的戏剧文化中,有许多绝活,这是其长期发展过程所形成的。比如川剧的“变脸”和“吐火”,就是其看家本领的代表。但是,当川剧被压缩成“变脸”和“吐火”,丧失了其唱、念、做、打的综合艺术之时,川剧也就从艺术矮化成了“小技巧”、“小机巧”。失却了戏剧艺术的厚实土壤,也就失却了古老艺术传承的根基,戏剧这门综合艺术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完整呈现,立体展示,不仅是川剧成功“走出去”的原则,也应成为戏剧创新必须恪守的准则。
启示之三,广泛合作,创新宣传和推广方式。作为川剧艺术的传承者,重庆川剧院肯定更懂川剧;但怎样才能让川剧能更好地被观众理解和接受,这同样需要专业人员来做宣传和推广。重庆川剧院通过和国外艺术节合作、投资人合作,由外方负责宣传和推广的方式,提升了川剧的吸引力。戏剧的欣赏,离不开对语言文化的深入了解,而这显然是戏剧艺术“走出去”的硬伤。重庆川剧院在演出《李亚仙》时,大胆采用剧情提示而不是逐字翻译字幕来辅助演出,同时通过讲座等方式,“普及”川剧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些宣传和推广方式,不仅可以在传统艺术“走出去”中被采用,在国内年轻观众中推广传统艺术,同样适用。
川剧能够走向海外市场,走进海外观众的心中,川剧也能走进更多年轻观众的心中,更多的戏剧也能同样获得成功。所需要的,是在坚守中创新,在创新中坚守,在走向市场的过程中,主动接纳市场的规律,而不是孤芳自赏。(关育兵)
来源:四川文明网
(责任编辑:雪霁)
上一篇:净化网语需多些“秋水长天”
下一篇:世界互联网大会亮点直击:优朋普乐强力释放电视大屏商业价值
【免责声明:本网有部分文章是通讯员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若有涉及作者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我们及时对相关文章进行删除或其他方式处理 。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站不承担责任。谢谢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