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告:

网群:   北京市青年党建网   紫光阁青年党建频道

年轻人如何阅读:给阅读做减法 让经典活起来

发布日期:2016-12-06 14:19:05 来源: 作者: 点击:884次 字号:增大 减小
  

 

    给阅读做减法,让经典活起来,年轻人用创意亲近经典——

    花样读经典 勉力深阅读(青春派·年轻人如何阅读②)

 

  “双11”当天,天猫图书30分钟销量破亿,共售出2000万册(套)图书,“摞起来相当于近45座珠穆朗玛峰。”统计显示,21—30岁的年轻人是图书购买的主力军。数据喜人,但纵观京东图书、当当网、天猫图书、大V店等电商平台,畅销榜图书多为时下流行小说,如《好吗好的》《摆渡人》《解忧杂货铺》等等,考试类书籍也都占据了畅销榜的前列。而一些“大部头”“经典”则少有问津。

  那么,“经典”是不是越来越没人读了?经典真的就那么难读吗?本期聚焦几个年轻人的创意,看他们是如何在“速读”的时代,让深阅读好玩起来的。

  给阅读做“减法”

  “你读了几本书?”“读这些书有什么用?”如今,读书常常被赋予太多的潜台词。如何淡化阅读的外在功利目的,让阅读真正回归纯粹?有人认为,需要适当做一些“减法”。

  “阅读邻居”读书会就致力于这件事。“阅读邻居”是一家书店定期举办的读书会,每月一期,自2011年起至今已举办51期。不同于一对多的灌输式讲座,“阅读邻居”每期限定12—15人,要求参与者阅读指定书目。成员多对多进行交流,每一个人都要说话,以保证阅读的深度和良好的互动。

  “我并不靠卖书挣钱。书店更像是一个爱好,如同任何人在生活中都可能会有的爱好一样。”书店老板邱小石说,阅读若采用量化的形式,未免疏离了阅读的本质,所以举办“阅读邻居”读书会的初衷也很简单——“让读书会陪你愉悦地度过一个下午的时光。”在“阅读邻居”读书会的阅读书目中,一些所谓的“畅销书”难见身影,以社科类经典为主,选取生动有趣的主题,如“好故事人人爱——《说史记》”“在纸上重建城市——《东京文艺散策》《我的双城记》”等等,追求阅读的兴趣和质感。

  读书会发起人之一绿茶在文章中这样写道:“爱阅读,爱分享,我们都是阅读的邻居。”读书会让真正热爱阅读的人聚在一起,进行奇思妙想的碰撞,开拓更广阔的阅读领域,在城市的一隅寻求精神的归属感。无关效益,不求数量,但求质量。“能在浮躁的世界中沉下心来停顿4小时,多么难得的体验。”“它开启了我的另一种生活方式。”一位读书会成员说。

  阅读在这里变得纯粹,原因是做了“减法”,剪除附着在阅读上的功利色彩,人们在文字中袒露真实的感受,体味书籍带来的精神愉悦。

  让经典“动”起来

  提到经典,人们往往容易联想起古代典籍,“故纸堆”里的佶屈聱牙常常让人望而生畏。而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李剑章则对经典有着不同的理解,“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经典。唐诗宋词是经典,现代《呐喊》《彷徨》《呼兰河传》是经典,当代文学的《林海雪原》《青春之歌》同样也是经典。”爱看“经典”的他侃侃而谈,“经典书籍经历过岁月的淘洗,可以让我们的心灵更加充实,通常会比快餐式的书籍更有价值。”李剑章说。

  李剑章被同学们戏称为“阅读狂人”,在他看来,阅读要与实践结合,让经典“动”起来,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经典读起来才有趣。在担任中国人民大学“读史读经典”项目辅导员时,他对此感受尤深。“读史读经典”是由学校官方制定的,就是要引导学生回归经典。在学习“通史、断代史”阶段,学生们被要求完成5篇读书报告、至少3次读史实践、至少2次读史导读讲座。

  如何让学生读下去,是这个项目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老师们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看似死板的文字“活”起来,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交流和体验中走进历史现场,感受经典的勃勃脉动和生机。李剑章讲了一个“将错就错”的事例,今年5月29日,他带一个班的学生到国家博物馆参观。等他们走进博物馆才发现走错了,是从出口进去的。于是李剑章提议,大家将错就错,沿着清、明、元、宋、唐、汉、秦、周、商、夏的倒序回溯历史,直到原始社会,最后从入口出来。“这反而让我们有机会从另一种角度看待历史。”李剑章说,整个参观活动变得新鲜有趣。

  “这个项目不是要培养学生的‘考据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们养成‘以史为鉴’的思维,从历史和经典中汲取能够为我所用的力量。”李剑章说。这位阅读狂人,对经典有着自己的理解:“功利化的书里也有精华,‘经典’中也不乏糟粕。真正有价值的书是那些表达了苍生爱恨诉求的作品,是那些顺应乃至引领了历史前进方向的著作。”

  历史学博士的读书心法

  不久前,冯立在他的微信公众号“韧勉观察”上发布了《2100本阅读总结》,他是清华大学历史系的博士生,是远近闻名的读书“大牛”。他为更多人熟知,是因为几年前他写的一篇文章——《海淀知名书店指南》,文章以图文的形式介绍了北京海淀区的30多家书店。过去的两年中,冯立平均一天读一本书,“去年一共读了380本书。”他还有个习惯,就是每读完100本书就写一篇读书总结,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并从中选出10本最佳图书。“其实也是鼓励自己更多地精读,单纯追求数量就没有质量了。”

  冯立认为,读书最关键的是要记笔记,很多人“读完书却记不住”的原因就是没有将碎片化的信息整合起来。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有一个读书的“厚薄法”,把读书概括为一个从厚到薄、又从薄到厚的过程。从厚到薄,冯立通过记笔记实现。他将笔记分为三个层次:首先将看到的好句子和段落勾画出来;其次按照书籍的目录整理此前标注的碎片化笔记,此时还是作者的逻辑;最后则以自己的逻辑梳理提纲,这样才能将别人的东西内化成自己的知识。而“从薄到厚”的意思是,读这本书时遇到不理解的概念,就要再阅读其他书籍,书“越读越厚”,从而将知识体系填得更丰富。

  “在信息迅速膨胀的时代,追求大段空闲的时间不太可能,因此,要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将不同的时间配比不同的阅读模式,通过日积月累达到阅读效果的最大化。”冯立将时间分为三种:第一种是较空闲的大段时间,比如周末下午的半天,用来精读所在行业的必读书目和经典;第二种是相对固定的空闲时间,如午饭和晚饭前后的半小时,可以阅读通识类书籍和小说;而第三种则是更为琐碎的时间,比如乘地铁的1小时,可以用听有声读物等科技手段完成阅读。

  尽管读了超过2000本书,冯立并不认为“刷数字”是读书的终极目的。“读书是为了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提高个人能力修养,从而建立最贴合你习惯的、属于你自己的知识库。”在《800本读书总结》中,冯立援引金克木先生的话:“照我的想法,同是读书人,读同类的书,只讲数量,十八岁的不会比八十岁的读得多。这不成问题,所以刚上大学不必为不如老教授读书多而着急。应当问的是:自己究竟超过了那位八十岁的老人在十八岁时的情况没有?若是超过了或大致相等,就可放心;若是还不如,那就该着急了。”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杨昊 宋梁缘

分享到:

(责任编辑:雪霁)

上一篇:意奥两场选举让欧洲“忧喜交加”

下一篇:书店老板朱传国:开书店是这辈子最幸福的事

【免责声明:本网有部分文章是通讯员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若有涉及作者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我们及时对相关文章进行删除或其他方式处理 。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站不承担责任。谢谢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