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
文化立世,文化兴邦。只有对自己民族的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才能拥有坚持坚守的从容,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那么,文化自信从哪里来?我们应以怎样的态度树立和增强文化自信?作者的思考与回答是:自信由科学比较而来,同时,坚持文化自信要有科学的态度,那就是坚持平等的自信、开放的自信、创新的自信和发展的自信。
文化自信的特殊地位
在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上,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明确提出要坚持文化自信。须知,从“三个自信”到“四个自信”不是做简单的加法、平面的扩展,而是层次的递进、维度的丰富。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 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郑重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以上这些论述中,文化自信的关联词是“根本”“基础”“基本”“深沉”“深厚”“持久”“广泛”等。毫无疑义,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文化自信更为特殊的地位。
文化自信很必要,不可或缺;文化自信很重要,具有基础性;文化自信很迫切,亟待增强。然而,自信毕竟是一种主观意识,既不能将主观愿望脱离现实,更不能以主观愿望代替现实。不是因为要自信、想自信,因此就能自信、有自信,那样就是唯心主义、唯意志论的东西。主观必须符合客观,真正的自信总是立足于现实,是科学比较之上的理性认识。
文化自信的比较基础
广义的文化所指很泛,人们的理解各不一样。准确把握文化自信的“文化”,不能泛化,而要紧扣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三种文化”,即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些文化具有优秀的品质,在历史和现实中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纵横比较中显示出独特的优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之“根”。中华文明历史悠久,从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到隋唐佛学、儒释道合流、宋明理学,经历了数个学术思想繁荣时期。其中“天人合一”“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以人为本”“民惟邦本”的治国理念,“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之道,“止戈为武”“协和万邦”的和平思想等思想和理念,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总览历史,世界上一些古老国家和文明曾遭衰落、中断或灭亡。相比而言,中华文化历史之悠久、底蕴之深厚、体系之完备、影响之深远,在世界发展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历史自豪感,油然而生历史自信心。
当代中国先进文化是文化自信之“基”。坚持文化自信不仅要看历史,更要看当代。当代文化是否先进、是否优秀,是文化自信的直接依据。中国革命文化是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战争时期的奋斗中创造的,包括党在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培育形成的诸如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灵魂,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中国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产生的,又积极推动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发展。中国革命的成功,中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成就,在当今世界都是极为突出的,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这些都为文化自信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我们的自信就没有底气,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
文化自信的理性选择
坚持文化自信要有科学的态度,是平等的自信、开放的自信、创新的自信、发展的自信。
平等的自信。自信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是对自己民族的文化有自豪感。坚持文化自信当然要克服文化自卑,但并不是要文化自傲。世界文化多元共存,中华文化是多元中的一元。中华文化与世界各种文化之间,在地位上是平等的,在态度上是平和的。在面对世界各种文化时,尤其是面对中小国家的文化时,不能端着天朝大国的心态,更不能以大欺小、以强凌弱。我们要秉持中华文化的和平基因,同世界各国人民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共谋和平、共护和平、共享和平。“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才是坚持文化自信的正确选择。
开放的自信。坚持文化自信要坚持中华文化的自主性,不搞全盘西化那一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但坚持文化自信不是自我陶醉,更不是自我封闭。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密切。我们要以博采众长的心态,择善而从,吸收借鉴人类一切文明有益成果。看到并承认自己文化存在的不足,虚心学习,也是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文化开放,既要引进来,还要“走出去”。文化“走出去”本身就是自信的表现。文以化人、文以载道,让中华文化走出国门,使其成为不同国家和平交流沟通的媒介。
创新的自信。文化自信是一种坚守,要不忘本来,在历史演化中坚守传统的优秀品质。但坚持文化自信不是回到过去,而要立足现实、面向未来。创新也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即所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要正确处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坚持有鉴别地对待、有扬弃地继承,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要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代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
发展的自信。文化自信是基于过去的荣光,更要着眼于未来的发展。没有国家的发展,没有文化的发展,文化自信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近代以来中国存在的文化焦虑、文化自卑,从根本上是由国家落后而经历的一次次民族危机所引起的,殷鉴不远。坚定文化自信,就要实现文化自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朝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不断前进。只有不断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做到真正的文化自信。
(作者陶文昭 系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来源:辽宁日报
(责任编辑:雪霁)
上一篇:多举措提升养老供给能力
【免责声明:本网有部分文章是通讯员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若有涉及作者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我们及时对相关文章进行删除或其他方式处理 。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站不承担责任。谢谢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