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已是国人的共识,而如何做好,如何做得精彩、有效,却让很多人英雄气短。民间文化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传统文化中最具活力和时代性、人民性的部分,需要引起全社会的格外重视。借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结构调整的思路,从“供给侧”入心、入手,也许能让人耳目一新,豁然开朗。
提升校园民间文化意识
近年来,全国各地的文联和各种文化社团,开展了大量国学复兴和进校园活动,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是民间文化在传统文化中的位置,普通中小学师生的民间文化意识,还需要进一步觉悟、觉醒。
有意识与无意识,对文化传承发展的效果和效率有很大影响。“硬推”的国学诵读,孩子们如同小和尚念经,浪费时间,也败坏兴趣。不少人更看重经史子集的文献阅读,却忽视了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活态经典”的“阅读”。冯骥才说,民间文化是母体文化,是一切文化之源、之根,是生活的文化,文化的生活,像空气和水一样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如果让孩子们偶尔放下厚重的“国学读本”,到生活中来感受“鲜活的国学”,是不是更好呢?那些蕴藏在故事、传说、山歌、民谣、节日习俗、仪式规程、服饰雕刻、传统村落等民间艺术形态中的中华美学精神和价值观念、历史知识和行为规范,是不是更容易被孩子们接受、领会,进而产生持久的兴趣?
小学低年级的手工课,剪纸、泥塑、编织、皮影制作等,是很好的民间艺术启蒙课,但是到了高年级,这些课外兴趣小组消失了,因为中考、高考,顾不上了。民间文化离我们而去了吗?不是的。语言、文学、历史、地理中依然大量存在民间文化,民间文化不是消失了,而是以更高形态存在着,需要一份认知和觉悟,更需要加倍的努力,让民间文化成为学习之需、考试之需、升学就业之需、修身养性健康发展的成长之需。比如“文化作文”,一种更多采用文化元素写作的作文,不仅仅是多年以来中高考作文的香饽饽,也是无数文学大家的“先声”,是沈从文、老舍、赵树理、林斤澜、冯骥才、莫言这个流派的“初级版”,饱含民族民间文化元素的文学,才是真正的世界文学。有些看上去比较欧化的作家,比如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曹禺等,骨子里依然是浓浓的中华文化韵味。
加强民间文学自身的美感
在民间文学的“供给侧”有一个十分普遍的现象:外来的故事可以千锤百炼、精雕细琢,本土的东西则大多是粗糙简单、素面朝天的。长期以来,在民间文学搜集整理的过程中,比如对民间故事搜集、记录和出版,习惯于强调它的社会学价值,却忽略了审美价值。这貌似保持了所谓的“原生态”,却使民间文学总是以粗糙、简陋的形象出现在堂皇的现代化精神殿堂里。
比如民间故事的语言问题。2015年中宣部推出的“三个100工程”,其中的《100个传统好故事》依然保留了20世纪50、60年代搜集整理出来时的最初样貌,大量的方言土语,过分口语化的语言形态,遥远陌生的生活场景和地名人名,甚至个别故事情节都为现代人所不能容忍。这样如何能引起现在的年轻读者的兴趣?与此同时,从西方引进的民间文学,都是经历了无数翻译大家的精挑细选,文学高人的精雕细琢,还有绘画大师的锦上添花。西方民间文学读本彻底放弃了对“原汁原味”的追求,也许它们的本源本来就不可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读者的趣味,不断完善、美化,成为被一代代中国人津津乐道、百读不厌的“经典”。关于诚信的故事,我们知道有《匹诺曹》,也知道《狼来了》(不少人误以为这是中国故事),可是你知道《曾子杀猪》《崔枢还珠》《金火筷》吗?中国本土的诚信故事,难以尽数,但是,由于不重视修饰打扮、加工提炼,被外来的故事抢走了“风头”是一点也不奇怪的。
发挥民间文化的教化作用
优秀的民间文化是劝善向好的文化,也是自我管理的手段,天然地在社会管理、凝心聚力、创建和谐社会方面有巨大作用。2016年11月,我跟随中国民协民间文化进校园志愿服务小分队到新疆和田市皮山县调研。我们发现,孝文化是维吾尔族民间文化的重点,在普通村民和中小学生中间,依然大有市场。有个村办小学的维吾尔族教师,毕业于新疆大学英语系。他在乌鲁木齐市外贸局工作了5年后毅然辞职,尽管只在老家找到这个乡村小学汉语教师的岗位,但他并不后悔,因为这样可以守候在父母身边。“我是家里的老大,孝敬、赡养父母是老大的责任。”他说,“维吾尔族人特别重视这个。”我问他为什么有些人被极端思想带走了,他说因为从小没有给他们灌输孝道思想,不知道对父母子女的责任,对老人有责任,对孩子有爱心的成年人,是不容易被极端思想拉走的。由此我想,放大和强化孝文化,从灵魂深处影响和改变个体生命与社会风气,不失为一种标本兼治的营建和谐社会的药方。
总之,对民间文化工作者来说,用优秀的民间文化温润民间是一个小目标。因为民间文化是民间的、生活的,是老百姓自己的,是在民间鲜活存在并不断丰富变化的,只要有尊重规律的保护和先进理念的引导,就不会出大问题。面对不同文化类型融合发展的时代机遇,有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梦想和底气,充分发挥民间文化在传承发展方面的“供给侧”功能,一定是一个值得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大目标。(刘加民,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研究员)
来源: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阳光)
【免责声明:本网有部分文章是通讯员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若有涉及作者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我们及时对相关文章进行删除或其他方式处理 。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站不承担责任。谢谢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