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告:

网群:   北京市青年党建网   紫光阁青年党建频道

如何打造“中国化”的话语体系

发布日期:2017-05-12 16:43:15 来源: 作者: 点击:383次 字号:增大 减小
  

   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话语体系建设水平不高、在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话语体系上功力不足等。结合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针对当前“全球本土化”的发展背景,我们应以话语体系“本土化”构建为基,在“全球化”浪潮中提升传播力,着力打造一种新型的交流机制。在话语体系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同时,提升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以打破国际舆论“西强我弱”的格局。

  如何充分把握好马克思主义的资源,如何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的成果及其文化形态进行符合实际的阐释,这为话语体系的“本土化”构建指明了方向。
  其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话语体系应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在对其进行阐述时应避免陷入“去本色化”的误区,这就要求话语体系的构建者们深入到理论原型之中进行模型化的探索,除了要满足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解决“真懂真信”的问题,亦要系统地、全面地掌握相关的理论,力求将“原汁原味”的东西“吃懂吃透”。
  其二,在构建话语体系之时,应充分彰显实践性。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实践优先性的理论,而话语体系构建所依托的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具有明确的问题导向属性。因而,在依此构建话语体系之时,不能脱离人民群众的实践,不能割裂原有理论与现实问题之间的联系,即将原有理论对现实问题所提供的指导作如实的阐释。
  其三,在构建话语体系之时,应避免“教条化”的呈现,在表述时应结合现实语境,避免对原有理论阐释进行固化,做到真正彰显“本土化”的特色。对于标识性概念的提炼,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的打造,离不开学者们对自尊与自信的专业自我意识的培育。
  当前中国话语体系的构建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仅需要回答如何构建的问题,亦需要回答构建之后如何使其具有效力的问题。上述两个阶段是密不可分的,在不将其简单固化的前提下,应着力将其置于一种动态的、融合的视角,以打造彰显“中国化”的话语体系。通过不断提升国际传播力,以“全球化”为契机,构建一种交流的机制,以赢得一定的话语权,真正发出自己的声音,非常重要。
  首先,要想在国际社会中发出自己的声音,就必须构建一套可被国际社会接受、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益处的话语体系。这套话语体系的建构离不开“本土化”过程,正是基于这种由内而外的构建,话语体系的阐释才有利于在国际社会中赢得共鸣。而对这套话语体系的阐述,除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向世界呈现出中华先贤智慧之外,应在最大程度上展现现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观。
  其次,要为所构建的话语体系找到输出平台,基于交流而生成的多种平台则将提供多元发声的渠道。以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为例,可以构建对外的学术宣传平台,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情境引入国际社会的场域之中,形成思想碰撞的新格局;可以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将自身所提取的具有标识性的概念引入到国际学术交流之中,发出新的声音;可以关注一些具有共性的问题,与其他国家学者一同构建新的研究领域,获得新领域的话语权,以提升影响力。
  最后,这套话语体系应该具有相当大的包容性,在这种新型交流机制的运作下,在双向互动的机制中,形成一种对话的可能:一方面,这种由内而外的话语体系构建模式保证了国际社会中话语的多样性,与此同时,在最大程度上彰显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另一方面,由外而内的他者话语,经过我国自身话语“本土化”构建的融合,在促进我国话语体系构建的同时,亦不会被神圣化。在这种平等的对话机制下,以期更好地发出“中国之声”。(作者石义彬为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博导;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刘骏对此文亦有贡献)
 
来源:人民论坛网  摘自:中国文明网

分享到:

(责任编辑:黄朝晖)

上一篇:北京全市启动垃圾减量分类宣传

下一篇:百城提目标 政企齐参与 中国智慧城市建设提速

【免责声明:本网有部分文章是通讯员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若有涉及作者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我们及时对相关文章进行删除或其他方式处理 。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站不承担责任。谢谢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