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兆信教授及其团队撰写的《众创时代高校创业教育新探索》一书,基于对中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现状及转型判断,提出创业教育面临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高校创业文化的培育、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创业教育体系的保障机制、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培养五大核心问题。
创业教育个性化精细化
全书从实践层面提出了众创时代背景下高校创业教育的诸多策略。其一,构建分层的创业教育新体系,以扩大创业教育的受益面。具体而言,要通过通识教育、创业文化传播,培育全体学生的创业意识与创业精神;通过创业苗圃、众创空间等挖掘兴趣学生的创业潜能;通过创业课程、特色班级等发展意向学生的创业智能;通过孵化区、园区、实训营等提升创业学生的创业实务。
其二,要根据大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实现创业教育的个性化与精细化。如以新兴产业创业为导向,设计分层分类的创业教育课程和创业活动,形成设计、影像技术、“互联网+”、新媒体、文创、电商、公益、综合等多个类别的创业项目布局。在此基础上,建立实体运行的创业学院,使其成为高校对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实施机构。此外,不同类型的高校在实践创业教育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如研究型大学应面向未来科学与技术革新,着重高端、高层次的创业教育。
从“自主创业者”到“岗位创业者”
该书具体阐述了高校创业教育的实践操作体系。即对于高校来说,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做好创业教育?作者认为,首先要在观念上做出改变,从过去以培养“自主创业者”为主的创业教育,转变到以培养“岗位创业者”为主的创业教育,就是将创业教育与人的终身发展联系起来,与个人事业的成长联系起来,与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联系起来,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持续性的“创业观”教育。
其次,要围绕“人”这个关键要素做文章。而这里面的人既包括大学生,也包括教师。高校除了给予大学生创业互联网技术方面的支撑和帮助,还要联合政府、产业界、金融界,搭建一系列相互支撑和融合的大学生创业生态系统。必须建立一支具有专业化水平、有着创业实践能力的创业型师资队伍。
最后,要完善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支撑机制。包括立体结构的管理机制、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机制、多元的高校创业教育评价机制、“众创空间+创业文化”的双保障机制,以及多元的高校创业教育评价机制。书中对这五方面做了比较详细的阐述。比如,就管理机制来讲,又可分为三个层面:学校层面,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合理规划人才培养目标,建立政策、机制、组织、资源保障,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和众创空间;院系层面,则要进一步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实现创业教育与文化教育、专业教育、职业教育的三大融合,建立“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创业实践”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促使大学生从“想创业”到“能创业”的转变;在试点班层面,则提出将“岗位创业认知、岗位创业训练、岗位创业实习”交叉渗入,以点带面,构建连续性创业实践体系。
几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书中还有许多值得读者关注的地方。比如,以地方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为例,将高校创业教育转型发展的重点,体现在创业教育目标导向、创业教育教学体系、创业实践平台、制度与文化支持四个维度,同时提出要加强高校与企业、科研机构、政府、社会组织之间的互动共享,最终形成以创新驱动为导向的高校创业教育发展新模式。再如,对于岗位创业来说,结合目前大学生创业成功率极低的现实,提出创业活动应面向社会全体,但可以“经由就业走向创业”,即依托自身工作岗位,积蓄创业资源,进而开创自己的事业。又如,对于“社会创业”这一高校扩展和深化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新载体,作者从加快资源整合、加大资金投入、制定扶持政策、强化保障机制、加强社会责任意识培养等出发,提出并阐述了以社会公益理念为导向,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大学生社会创业新路径。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教育学院)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方展画
(责任编辑:黄朝晖)
【免责声明:本网有部分文章是通讯员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若有涉及作者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我们及时对相关文章进行删除或其他方式处理 。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站不承担责任。谢谢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