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重要环节,高校思政工作需要不断改革完善,建立科学系统的思政教育管理机制,而高校思政工作者更应当与时俱进,强化意识,推动我国实现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转变。
“项目化管理”与“线上线下联动”
无论是《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还是《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一系列重要文件的出台都标志着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性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此外,“双一流”建设方案中明确表示要实现关键环节的突破,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而言,在强化主业意识的前提下,实现思政教育的管理创新和机制创新将会更有效地实现“双一流”建设的平稳推进。
从管理创新层面而言,高校可以尝试引入“项目化管理”的理念,推进高校思政工作的专业化建设,提升思政工作的实效性。除了纵向的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外,把党建工作、就业工作、学风建设工作等横向工作视为具体项目进行细分,指派专人负责,落实项目目标责任,形成“项目—品牌—事业”的良性发展模式,培养专业化职业化的高素质思政工作队伍。
从机制创新层面而言,高校在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时应努力实现“线上与线下联动”的机制:线上挖掘网络思政教育创新载体,实行碎片化引导,潜移默化的实现大学生的思想引领;线下形成实体思政教育红色品牌,实行标杆式嵌入,润物无声的唤醒大学生的家国情怀。
强化主体意识,把舞台交给学生
在推进“双一流”建设的今天,95后、00后大学生正在成为高校的校园主体,他们敢于创新,但抗压力差;自我意识强,但时间管理弱;思想活泼开放,但集体观念缺乏。在为大学校园注入新鲜血液的同时,无疑给高校教育管理带来了巨大挑战。
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主力军,高校思政工作者应当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实现“两个转变”,即从组织到自主的转变,从活动到平台的转变,通过传统手段和新媒体方式相结合的工作模式,积极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激发学生主体意识,把舞台交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自发组织的校园活动中能更主动地丰富自身的处世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实现高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高校思政工作需要在制度、物资以及文化建设方面加大力度,促进学生自主性活动平台的搭建和完善,把思政工作落实、落小、落细。
此外,针对目前学生较为普遍使用智能手机的特点,高校思政工作者可以依托移动互联网手段开展数据化线上管理,指导学生在线上完成通知公告的获取、相关活动的考勤、自我信息的发布以及互动社区的交流。在强化学生主体意识的同时实现及时反馈,做好学生的跟踪管理。
从创意、创新、创业三个维度补齐人才培养短板
在“双一流”建设目标的指引下,高校思政工作的着力点应当是为一流大学的人才培养彰显教育特色,为一流学科的人才培养提供成果支撑。因此,高校思政工作者应当强化大局意识,以人才培养对社会的贡献以及为行业和学科树立良好的声誉为目标,实施特色人才培养。
在人才培养中,高校要进一步加大开放办学的理念,树立国际化的人才培养思路。一方面,加强与国外高校的对接和联系,拓展与国外高校的人才交流或者联合培养;另一方面,高校思政工作者要努力为渴望出国深造的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针对国际化特色人才,高校应当从就业、深造等现实问题着手,帮助学生寻找更好的发展通道,为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无论是高等教育的改革,还是国家创新战略的实施,高校思政工作者都应当注重团队协作背景下高校精英化创新创业特色人才的培育,从创意、创新、创业三个维度补齐补强人才培养的短板,培养出适应“双一流”建设的创新创业特色人才。
将协同创新贯穿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
当前,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面普遍存在着“增量不足,存量不活”的问题。具体来说,就是人才培养的多方没有形成合力,人才培养的思维还仍然停留在校内甚至院内的短浅的眼光,这严重制约了“双一流”的建设。高校思政工作者要加强内部交流融合,盘活教育资源存量,注重外部协同发展,拓展教育资源增量。高校思政工作者必须从人才培养的全局出发,发挥全员力量,消除狭隘的思维壁垒,创新全方位多层次的协同机制。
高校思政工作者应当坚持“两个着力”:一方面,在校内着力于推进教育、教学、科研工作的交流融合;另一方面,在校外着力于学校力量与社会资源大力协同推进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
高校思政工作者还应当努力实现“三个联动”:在“教育—教学”联动和协同机制中,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当努力促进师生互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在“教育—科研”联动和协同机制中,高校思政工作者应当加强科研反哺育人的力度,按照学科发展和科学研究方向,推进学生实验室建设,将高等教育深植于学院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发展的土壤中。在“学校—企业”联动和协同机制中,高校思政工作者应当以人才培养为牵引,从奖助学金设置、实习实践基地建设、科创基金设置、科研项目合作等方面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为学生成长成才寻求更多的外部资源,聚社会之力,实现人才培养的群星璀璨。
(作者:李和新,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天学院党委副书记)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李和新
(责任编辑:阳光)
【免责声明:本网有部分文章是通讯员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若有涉及作者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我们及时对相关文章进行删除或其他方式处理 。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站不承担责任。谢谢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