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在短短24小时之内,仅天猫交易总额就达到1682亿元人民币。然而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电商网购与日俱增的红火热闹,丝毫无法掩盖中国鲜有赢得世界认可品牌的残酷现实。
外国品牌在国内众多行业浸淫多年,不仅占据主导地位,更培育了稳固的美誉度与忠诚度。最为可怕的是,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国民消费迎来快速升级。富起来的中国人,开始有意识地通过消费品牌,彰显财富、身份与个性。当本土企业无法提供满足这股庞大需求的品牌产品时,嗅到机会的外国品牌便争先恐后地涌入。
结果就是中国企业很快发现,消费者“喜新厌旧”的速度快到自己无法跟上。低价、广告等“卖东西”的套路不如以往灵光,冲上高端市场的希望愈加可望而不可即,竞争也不再只来自那几个熟悉的老对手——一家之前闻所未闻的南欧百年老店,或者北美一个创立仅数月的新生品牌,都可能毫无征兆地击败中国商品。
企业无“品牌”虽苦,但仍属经济范畴。国无“品牌”于今则完全不可继续。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地位持续提升,世界影响力不断扩大,民族自信水涨船高。重返舞台前排的我们,需要向世界重新展现自己的面貌与主张。品牌无疑是最好的工具之一。品牌的重要不仅在于产品的输出,更关键的是,它还是一个承载了民族文化的国家名片,是文化输出的重要载体。从罗马人第一次披上长安织造的丝绸,到邢窑瓷盘摆上日耳曼蛮族的餐桌,在交通塞绝的漫长岁月里,中国于世界的形象,就是由这些国家品牌搭绘而成。
当商品获得现代商业意义上的品牌身份后,更拥有了影响大众心智与情感的力量。它渗透进所在国人们的衣食住行,在每一笔消费过程中传递着原产国的元素,再在每一次媒体传播中反复强调和美化,最终塑造出令人向往的国家形象。美国“超级大国”形象的背后,是可口可乐、NBA、迪士尼、好莱坞等一众品牌所传递的文化。
好消息是,国家对于“品牌强国”已经做出深入布局。从供给侧改革到“中国品牌日”,可以预见,推动中国品牌发展将成为政府未来工作的重点之一,中国企业的品牌化发展,也必会获得一个日益积极、有利的环境。(作者是央视《大国品牌》制片人)
(责任编辑:黄朝晖)
【免责声明:本网有部分文章是通讯员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若有涉及作者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我们及时对相关文章进行删除或其他方式处理 。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站不承担责任。谢谢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