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尾囊草,落雪时才开花,从石头缝里开出硬币大小的白色花朵。”
在湖南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标本馆,70多岁高龄的护林员杜凡章,向记者展示自己制作的动植物标本。
“我是土生土长的壶瓶山人,热爱这片土地,做护林员再合适不过了”
壶瓶山位于长江三峡与张家界之间,是湘鄂两省的分界山。保护区有大量古老珍稀濒危物种,被誉为弥足珍贵的物种基因库。巡山护林三十余载,杜老亲手打造了这座高山上的标本馆,馆藏植物类标本5万多份,动物类标本五大类400多种。
“我是土生土长的‘壶瓶山人’,热爱这片土地,做护林员再合适不过了!”30多年前说过的这句话,杜凡章记忆犹新。1987年,保护区急缺护林员,一位负责人看中杜凡章踏实肯干,向他发出了邀请。他满腔热情,欣然前往。
此前的杜凡章是农民,文化水平并不高。那年秋天,山上突然来了许多外地人,把一棵棵大树连根挖起,成捆运下山去。杜凡章上前制止,却被“怼”了回来,“你晓得这是什么树吗?不晓得就别多嘴!”
杜凡章答不上来,又气又急,只能一味强调这是违法行为,不能乱砍滥伐。最终,外地人灰溜溜地下了山,但他的心里却像扎进一根刺,“护林员,连动植物种类都认不全,谈何保护?”
杜凡章下定决心,恶补林业知识。他借来湖南农学院给学生授课的教科书,学得津津有味。作为当地“土著”,他的一项重要任务是给科考人员带队。借此契机,他边做向导,边实地学习。
“建一座专属于壶瓶山的标本馆,记录草木鸟兽生命之美”
捧书读、拜师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杜凡章由一个“门外汉”变成行家里手。山上的植物,从纲目科属种到生长环境,再到药性、价值,他都了然于心。
“要建一座专属于壶瓶山的标本馆,记录草木鸟兽生命之美,呼吁人们保护生态。”掌握的知识越多,杜凡章对自己的要求就越高。
外面的专家来考察,总要采集一些标本带回去。刚开始,杜凡章会请他们多制作一份,留在标本馆。但壶瓶山动植物种类成千上万,标本制作又讲究时机,“等靠要”终归不是长远之计。杜凡章决定,学习标本制作工艺。
“老师做标本的时候,我就在一旁‘偷师学艺’,不懂就问。”杜凡章悟性高,心又细,上手很快。
植物的标本要采集好几份。同一株植物,开花和结果需各采一次;同一种植物,长在不同海拔、气候中,叶片、花朵和果实大小不一,需要分别采集制作。
2007年冬天,为了采集尾囊草的花朵,他住进海拔1800多米的哨所。大雪纷飞时出发,在绝壁上采到花朵时,积雪没过了膝盖。等他艰难地挪回哨所时,已是深夜。
“植物标本制作有20多道工序,小型动物的标本制作更是需要一天以上的时间。”杜凡章说,“这事急不得,要下绣花功夫,一点一点慢慢去做。”
长期制作标本,杜凡章经常接触化学试剂,手背上也因此布满了红褐色的斑纹。
在他的努力下,标本馆内存放的标本也越来越多,每年都会吸引数十个国内外科研团队前来。这个挂在大山腰间的标本馆,被中科院列为“中国植物标本索引”,极具科研价值。
“虽然没能给家人足够温暖,但给他们留下了一片青山”
三十多年弹指一挥间,总面积达到6万多公顷的保护区,他来回走过好几遍。脚步所到之处,都会留下动植物标本。
巡山护林苦不苦?他说,在山里度过的时光比在家里多,背上一个大口袋出门,吃住都在山上,好几个月都回不了家,陪家人的时间少之又少。壶瓶山绝壁高悬、山涧纵横,不仅路难走,还有可能被野生动物伤害。
付出这么多值不值?他说,值!虽然没能给家人足够温暖,但给他们留下了一片青山,留下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区刚建立时,山上的树被砍伐得厉害,一到下雨就发生泥石流。但现在,无论下多大的雨,山脚下蜿蜒的小河,总是流淌着碧绿的清水,这都是因为壶瓶山的生态环境变好了啊!”
如今,杜凡章已经年迈,体力不如以前,他就把大部分时间放在“传帮带”上,希望更多的年轻人扎根壶瓶山,研究自然、保护生态。
“杜伯几十年的艰辛守护,换来了壶瓶山的今天。在他的带动下,大家保护生态、善待自然,一起守护壶瓶山的未来。”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张延祥说,其实,11年前杜凡章就已经退休,一直是返聘回来工作,他参与编纂的《壶瓶山植物志》已达2000多页,仍在不断补充更新。
“书中记载的植物全都有彩色图片,其中一半都是我拍的。”杜凡章自豪地说。时至今日,他唯一的遗憾仍是书读得少,没有上过大学,“如果有机会系统学习,我能做的事情一定会更多!”
来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雪霁)
上一篇:中宣部追授吕建江“时代楷模”称号
下一篇:“大国工匠”刘云清:热爱工作、甘为人梯是人生价值所在
【免责声明:本网有部分文章是通讯员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若有涉及作者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我们及时对相关文章进行删除或其他方式处理 。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站不承担责任。谢谢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