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告:

网群:   北京市青年党建网   紫光阁青年党建频道

“小岗精神,是要一代一代传下去的”

发布日期:2018-08-01 19:05:59 来源: 作者: 点击:7482次 字号:增大 减小
  

 ——记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村民严余山的40年

  1978年的一个冬夜,在昏黄的煤油灯下,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位村民以“托孤”的形式,按下红手印,签订“大包干”契约。这件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成为“中国改革的一声惊雷”。

  作为带头人之一严宏昌的儿子,当年5岁的严余山对父辈们这次壮举没有什么印象,但他对“从每天早上起来找不到吃的到一下子精米细面吃不完”记忆深刻:“那时候每天早上还没睁眼,脑子里就在想搞点什么吃,跑到山前屋后看有没有烂枣子、野果子。‘大包干’第二年,一下子再也不用为吃发愁了。”

  吃饭问题解决后,中国农民在奋进路上一奔就是40年。务农、打工、经商,南下、北上、还乡……回望40年来时路,如今,小岗村村民严余山依然奋斗在路上。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1993年,离春节还有13天,严余山背上煮鸡蛋、水果和换洗衣服,坐拖拉机出村,踏上了南下的火车。

  年轻的庄稼人离乡,是为谋求土地以外的生计。

  1979年,小岗村粮食产量达到6.6万公斤,小岗人第一次不用出门讨饭。随着“大包干”被认可和推广,土地重新点燃了农民的热情。“日常能见到的字基本都认识了”以后,严余山初中毕业下了学,将力气和汗水全部给了土地。几年以后,这位从小“扶犁还没有犁梢高”的农民的儿子,经过劳动的锤炼,已经干得一手好庄稼活。而随着“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的歌声飘进城镇乡野,这个名字里就镌刻着严家苦难岁月的农村青年,也有了自己的苦闷和彷徨。

  “农村起名按辈分,到我这一辈是‘德’字辈,但我爸给我起名‘余山’,因为以前家里穷,在余山公社打过工、讨过饭。这个名字对我来说,既是一个信念,也是一个鞭策。我们家过过的贫苦日子,永远都不会忘记。”

  不用为生计发愁了,农家人开始谋求更红火的日子。眼光长远的严宏昌,早就把视野扩展到了小岗村以外的世界。“父辈们干了一辈子农民,也想在土地以外找一些发展的渠道,让我们出去见识见识,拓宽一下眼界。”早已离开学校的严余山自己也相信,社会就是一所学校,“只要想学,在哪里都能学到知识”。于是,同20世纪90年代初万千南下寻找机会的人一样,年轻的小岗人怀揣着梦想和期待出了家门。

  颠簸两日,严余山一行来到改革开放风吹正劲的广东东莞,进入一家港资企业当保安。“刚去干活的时候,老板让我们写一下为什么要来打工。有人写赚钱补贴家用,有人写回家盖房子娶老婆。我就写了两句话——打工就是为了学习知识,将来自己做老板。”

  写下这句话不到10年,严余山就成了老板。

  当同行的伙伴受不了异乡打拼的苦,一年半载“见了世面”就陆续返乡时,严余山从保安到车间主任,干了6年才离开。然后,从“下海潮”到“创业潮”,辗转合肥、上海、北京,从城市亮化项目到建材贸易,再到节能减排设备,生意越做越大。

  小岗,光荣与梦想

  “当一个小岗人是种什么感觉?”当记者见到这个皮肤黝黑、目光深邃的中年汉子时,情不自禁问出第一个问题。“说‘当’一个小岗人不恰当,应该是‘作为’一个小岗人。”严余山这样纠正。

  小岗之于严余山,是心念半生的光荣与梦想。

  40年来,这个“中国改革第一村”给了小岗人无限荣耀。为这个村子增添荣光,则是严余山几十年来的梦想。

  1998年,严宏昌当选小岗村村委会主任。当严余山在电视上看到父亲“老百姓人均年收入增加400块钱”的许诺时,盘算着:“咱们在外面打工,工资都按小时算了,一人一年增加400块钱,这个目标也不难实现。”

  念及此,辞职,回乡,办厂!但年轻气盛的严余山并没想到在小岗村的创业一波三折,没想到在东莞风生水起的自己会在家乡碰壁——首次投资的酒瓶盖加工厂半路失败;奔波3年的安徽小岗节能科技有限公司久创未就。“小岗村没有像样的工业基础,没有上下游的产品线,还没有创办工业的环境和氛围。在没有形成完整产业链条之前,企业很难做。”多年以后,严余山这样总结他未实现的小岗“工业梦”。

  2014年,小岗村党委换届选举,严余山当选党委委员。在外商海弄潮十几年后,这个被称为严宏昌“梦想继承者”的人,以这样的身份再次回归小岗。

  “小岗村就是咱们的根。”在村里的党群服务中心,严余山向记者介绍着小岗村的改革思路。

  ——2016年以来,小岗村开展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等工作,成立集体资产股份合作社并发放股权证,村民从“户户包田”实现了对村集体持股的“人人持股”。

  ——鼓励老百姓参与互联网创业,培养农民电商。“设计‘互联网+大包干’的农村电商模式,利用小岗村沿街店铺招商,设立全国各地的农产品展示馆”。

  ——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在红色旅游的基础上,利用农业产业优势,打造全域田园综合体。

  “我们现在正在让小岗村的各项改革落地。一步一步改革、一项一项落地,让老百姓拥有更高生活质量,增加老百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严余山说。

  小岗不惑,未来可期

  村外一排排蔬菜棚、一方方鱼塘,村里是修葺一新的二层徽式小楼、宽阔明净的水泥路。装修的店铺、施工的凉亭,无不勾勒出新时代乡村的朝气与活力。小岗村,早已告别“算盘响,换队长”的年代。

  “一路走来,小岗村虽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经济发展还是不尽如人意。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小岗村的振兴,一定要靠咱们小岗人自己。”严余山说。

  过去,一批一批的小岗人外出打工;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乡创业。特色养殖、规模种植、电子商务……在小岗村,越来越多的年轻农民转型成了新型经营主体。

  “振兴小岗村,首先要做好小岗人。”严余山告诉记者,“每一个小岗人都有双重身份,我们肩上有小岗人的历史责任和担当,我们不光要做好自己,更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小岗品牌,做好小岗人。”除去日常工作,严余山把很多精力放在了与年轻人的交流中。“老百姓,特别是青年一代,逐步建立了一种家乡情结,都想参与到小岗村的发展建设中来。小岗村今后的发展离不开年轻人,他们是小岗村未来希望所在。”

  “小岗精神,是要一代一代传下去的。”在小岗精神的传承上,严余山认为他们这代人是“承上启下的一代”。村两委经常组织“大包干”带头人到学校宣讲,让孩子们了解小岗村的历史,了解小岗村在改革开放中作出的贡献。“从小教育孩子,作为一个小岗人,无论将来从事何种职业,都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为祖国、为家乡作贡献。这也是小岗精神一代一代的传承。”严余山说。

 

   (光明日报记者 刘华东)

 

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

(责任编辑:雪霁)

上一篇:84岁老党员丁昆源走街串巷传播“时代强音”

下一篇:他让中国铸造走上世界舞台

【免责声明:本网有部分文章是通讯员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若有涉及作者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我们及时对相关文章进行删除或其他方式处理 。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站不承担责任。谢谢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