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告:

网群:   北京市青年党建网   紫光阁青年党建频道

爱国存在于点滴之间(青春热线·“今天,我们怎样爱国”①)

发布日期:2015-10-20 10:06:16 来源: 作者: 点击:1959次 字号:增大 减小
  

  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公民最朴素的价值追求。不久前盛况空前的“9·3”阅兵,刚刚过去的新中国66周年华诞,让亿万国人接受了一次爱国主义的洗礼。

  爱国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行动。正是因为有无数爱国人士的敬业付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离我们越来越近。

  但是,有一些现象让人痛心。比如一说“爱国”“中国好”“祝福祖国”,就有人冷嘲热讽,称之为“矫情”“爱国奴”“脑残”,极力将“爱国”污名化;也有一些人将爱国等同于排外,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宣扬自己的“爱国”。

  那么,“爱国”的内涵到底是什么?在今天,我们该怎样爱国?从本期开始,《新青年》版推出“今天,我们怎样爱国”栏目,讲述年轻人的故事,听听他们对“爱国”的理解。

  ——编 者 

  

  《詹天佑》《最后一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从小学起,我们就学习过不少关于爱国的课文。回想起这些课文,不少人至今仍热血沸腾。但随着年岁的增长,在一些人心目中,这份浓浓的爱国情似乎渐渐被生活中的琐事所冲淡,还有人觉得,如今谈爱国似乎太“高大上”,不如沉浸于自己的“小确幸”中。

  到底如何对待“爱国”这份情感?怎么才算爱国?在历史上,“血气方刚”的青年学生,常常是践行爱国主义的先锋。本期就让我们来看看他们如何理解和践行自己心中的爱国主义。

  以独特的方式,让“爱国”落地生根

  “能够以这样的方式尽一个公民对国家的基本义务,对我来说是一份荣幸,也是一份义不容辞的责任。”接受采访时,眼前这个姑娘坐得端正笔挺,语气坚定,与其他女生相比,身上似乎有一种别样的气质。

  姑娘名叫陈墨玉,是北京大学中文系2012级本科生。她身上的这股“别样”气质,来源于一段特殊经历:2013年9月,适逢国家征集在校大学生参军入伍,怀着一腔爱国热情和英雄情结,刚上大二的她选择暂时中断学业,到军队经历一段“戎马生涯”。于是,在接下来的两年时间里,她的身份从一名中文系学生变成了武警上海总队通信站战士。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谈及当初为什么会选择携笔从戎,陈墨玉说,在历史上,爱国报国,一直是北大人的光荣传统,而参军入伍也是抒发爱国情怀的一种方式,“只是这个方式有点特殊。”

  在严格的军营生活中,国家、使命、责任、纪律、荣誉这些以前觉得太过“高大上”的字眼,让陈墨玉第一次感到离自己如此之近。“尤其是在训练的时候,每当感觉撑不下去了,第一时间能想到并支撑自己扛下去的就是这些字眼。”陈墨玉说。

  2014年国庆期间,陈墨玉所在部队前往中共二大会址举行升旗仪式。升旗仪式当天,陈墨玉按照要求换上了制式皮鞋,制式皮鞋号码普遍较小,穿起来脚趾被挤得生疼。“当时场合比较正式,还有不少群众围观。记得当时有几个小朋友经过这里,指着我说‘看,军人!’当时我就觉得再痛也要咬牙坚持下去。后来站了一个上午,再也没动一下,后来痛得都没了知觉。”

  晚上回到宿舍,陈墨玉才发现脚趾甲已经挤到肉里,袜子一片鲜红。“虽然脱鞋的时候疼得直叫,但我还是默默为自己点了个赞。毕竟,在国旗面前,我第一次站得那么久、那么直。”

  天津大爆炸事件发生后,陈墨玉和战友们听到消息都哭了。部队里战士不能使用互联网,每天吃饭在广播播送天津的消息时,她和战友们都会放下筷子专心收听,还会缠着干部了解更多的消息。那段时间,陈墨玉作为话务员坚持打电话到武警天津总队安慰战友,所有拨打到天津的电话都做加急处理,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到“保障有力”。在部队组织捐款时,她和很多战友都捐出了自己一个月的津贴。

  “其实,在大学校园里,有爱国抱负的大学生大有人在。”陈墨玉说,从古到今,中国的青年知识分子都有家国情怀、爱国抱负,只是在如今多元化的社会中,每个人的表达方式不一样。如今重新回到校园,爱国情怀或许不再是扛枪站岗保卫国家,但是铁肩道义、妙手文章也是这个国家不可缺少的力量,“唯有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才有能力承担起这样的使命。”

  “能把爱国具体到行动中的一点一滴,使它‘落地生根’,从自己做起,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不盲目跟风,不盲从泄愤,关心国家大事,为中华民族复兴承担起匹夫之责,这就是我理解的爱国主义。”陈墨玉说。

  在国外,你的一言一行都代表中国

  “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谈起自己的名字,来自辽宁大连的美国南加州大学留学生刘长江冷不丁蹦出一句《我的中国心》歌词。游学海外四年,让这个“爱国小青年”觉得,祖国这两个字,异常亲切、温暖和骄傲。

  “在国外,你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不仅代表个人,也代表着中国的形象,很多外国人了解中国的最直接渠道,就是他所接触的中国人。”刘长江说,因此,他很注重日常的点滴,尽力做一个沟通两种文化的桥梁。比如,努力汲取先进知识、多听多看多体验,以期将国外的先进理念带回国内;举办文化交流活动时,用心做好每一个细节,向外国师生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和中国留学生的精神风貌;在课堂讨论中,面对西方国家同学对中国的误解,帮助他们全面、客观、真实地了解现代中国。

  在异国他乡,“每逢佳节倍思亲”是一种再熟悉不过的生活体验,每到这个时候,刘长江都和小伙伴们组织一些文化活动,一方面抒发思乡之情,一方面努力将中华文化展现给世界。

  今年2月,刘长江作为总导演,在南加州大学导演了一场羊年春节联欢晚会,晚会中经典的中国元素给现场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西洋民乐团”节目使用西洋乐器演奏中国传统民乐;相声《大喜婚》将中国传统曲艺融入美国流行元素……将一个洋溢中国色彩、融合传统现代的晚会展现给中外观众,获得阵阵掌声。

  “大家志愿在一起准备这台晚会,都是出于一颗爱国之心,一片思乡之情。”刘长江说,他与团队伙伴们为策划、筹备和排练这台晚会前后准备了将近两个月,但大家都很开心,没有人有怨言。

  在国外求学生活,文化冲突与交流无处不在。刘长江说,在异国他乡,每每听到关于中国的偏激言论时都忍不住站出来纠正、辩护。“如今,互联网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增进了不同国度青年间的交流,大家对彼此的了解和理解不断增强。但是网络复杂的舆论场上,各种极端、偏激的言论也层出不穷。年轻人在面对网络各种观点时应当更加理性、更加开放,能理性看待中国的国际地位,不盲目自大,也不盲目媚外,能保持开放包容的全球观,多为国家做具体、务实之事,因为在国外,点滴都是代表中国,点滴都是爱国。”刘长江说。

  爱国报国,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

  在不久前举行的“9·3”阅兵式上,抗战老兵成为一道引人注目的风景线。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寻访抗战老兵,成为不少年轻人致敬这段历史的特殊方式。河南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生付立鑫就是其中一员。

  今年暑假,付立鑫跟随河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寻路”团队辗转山西、河北、北京等地寻访抗战遗迹,采访抗战老兵,聆听了很多抗战时动人心扉的故事,这让他对于爱国有了更深的体会。

  在采访今年88岁的北京延庆县抗战老兵康玉先时,年事已高的老人讲述起亲身经历的抗战故事,仍然激情澎湃,仿佛又回到了那个熟悉的抗战年代,英雄气概仿佛丝毫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这份浓浓的家国情怀、爱国激情让他感动不已。

  “薪火相传,山河不老,老兵不朽。”付立鑫说,在寻访活动中,感受最深的是,老兵不怕牺牲,但怕被遗忘。而如今,网上却有少数人对一些抗战老兵和抗战史实进行造谣污蔑,这不仅是对历史的扭曲,也是对爱国精神的玷污。“我们要为老兵证实,只要他曾在民族危难的时刻站出来保卫祖国,他就是永远值得我们敬仰和钦佩的民族英雄,这是永远无法磨灭和不容扭曲的事实。”付立鑫说。

  “如果说在此之前,我心中所谓的爱国精神还只是关于抵制日货之类的肤浅行为的话,那么如今我更相信爱国是一种信仰,一种从老一辈英雄们代代相传下来的光荣传统。”同样在今年暑期参加抗战老兵寻访活动的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吕明鹏认为,作为和平年代的年轻人,如今虽然大多数人不能像抗战老兵那样持枪保卫国家,但爱国并不遥远、并不虚无。听到国歌,看到升国旗,放下手中的工作,立正行注目礼,是爱国;看到比赛过后地上丢弃的小国旗,捡起来,也是爱国。

  “在这些细微的行动里面,自有一种爱国的信仰贯穿其中。”吕明鹏说。


  《 人民日报 》( 2015年10月20日 19 版)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分享到:

(责任编辑:邹颜)

上一篇:让爱国成为青春的注脚(青年观)

下一篇:一辈子的爱(先锋足印·核心价值观践行者)

【免责声明:本网有部分文章是通讯员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若有涉及作者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我们及时对相关文章进行删除或其他方式处理 。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站不承担责任。谢谢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