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厄瓜多尔救灾一线的中国志愿者
新华社基多5月2日电(记者 梁君茜)
“中国在哪里?”
“中国在亚洲,离这里很远很远。”
“这么远,你们怎么过来的啊?”
“如果你想去,再远的距离也阻挡不了你。”
“我要好好学习中文,长大后去中国,也去帮助有需要的人。”
……
这段对话发生在上月遭遇强震的厄瓜多尔震中佩德纳莱斯,对话双方是中国救援队的叔叔们和一群孩子。当时,志愿者张鹏飞和救援队员们正在发放捐赠物资。
地震灾区最可爱的人
27岁的张鹏飞就职于中工国际,年龄不大,驻外经历却不浅,在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都常驻过。4月20日,中国救援队伍万里迢迢来到厄瓜多尔进行人道主义救援,急需西班牙语翻译。得知消息后,张鹏飞自告奋勇提出去一线当志愿者,当天下午就随救援队乘军用飞机抵达灾区。
“我在灾区的职责可以说是一个管家,需要与当地政府、联合国等机构沟通协调;和当地军方联系车辆,和911中心互通信息;安排救援队伍住宿,”张鹏飞告诉记者。
一小瓶水、一个面包、一罐金枪鱼就是救援队员和志愿者们的“美味佳肴”。灾区余震不断。连日大雨使得队员们居住的足球场积水严重,车辆无法进入,发电机和抽水泵也因大雨停止了工作。10个人要挤进两个帐篷睡觉,帐篷底是湿的,很多队员都长了湿疹。工作了一天,衣衫早已被汗水浸透,酷热难忍。“热极了,我们就把衣服脱下来,站在雨里淋一会,或拿着桶里盛着的雨水往身上浇一下,”张鹏飞乐观地说。
浙江姑娘赵莹与张鹏飞同岁。她告诉记者,厄瓜多尔中国浙江商会说震区救援急需翻译,“问我愿不愿意来,我就来了”。
赵莹4月25日到达营地,协助明珠救援队开展医疗服务。“震区道路十分难走,余震不断,路上的裂缝更大了,雨水导致山体滑坡时有发生。有的村落无法通过陆路抵达,只能靠直升机或轮船进入,”赵莹说。
医疗队1辆车,7个人。经过简单培训,赵莹很快熟悉了药品和简单医疗器械的使用,既当翻译,又是护士。几天来,医疗队员接待了数以百计的患者:有人饮用了不干净的水,腹痛难忍需要对症下药;有人脚被玻璃扎到,需要将玻璃碴一点点取出,再上药包扎;有人地震时胳膊被划伤,伤口感染溃烂,需要立即清创医治……
救援人员背后的智囊团
周薇,气质娴静,学西班牙语的她在厄瓜多尔南部城市昆卡工作。地震后,她看到校友群中招募志愿者的消息,就从4月20日开始参与卓明灾害信息服务中心的志愿活动。据介绍,他们的工作包括搜集信息,核实、翻译、整理发布中文简报,传递具体地点需求,制作地图等。
周薇对志愿者工作充满激情:“我们核实信息有明确的工作流程。在逐村排查救灾信息时,首先通过电话或社交媒体同联络人沟通,提出12个关键问题,记录回答,并尽可能多地采集信息,最后汇总成简报。关键问题包括建筑物损毁情况、如何到达当地、是否需要医疗救援等等。”
卓明灾害信息服务中心是一家专业处理地震救援信息的民间志愿组织,参与过国内40多次灾害响应工作。在此次厄瓜多尔地震中,卓明制作了14期简报,排查了200多个村子的灾情,翻译了14万字的专业材料,这背后是上百人志愿者团队的力量。
卓明负责人郝南告诉记者,卓明在网络上发动400余名志愿者,其中超过300名志愿者是临时应招而来的西语志愿者,不少是在厄瓜多尔等南美国家工作生活的中国人。郝南说,连续几天他只睡3个小时,协调数百名志愿者挑选、分析海量信息,每天发布救灾简报。
卓明救灾简报突出实用信息,提供救灾和咨询材料,并和抵达厄瓜多尔的中国救援队伍保持密切沟通,帮助救援人员提高效率,堪称一线救援人员的智囊团。
4月28日,郝南发布了最后一期厄瓜多尔地震卓明救灾简报,宣布本次卓明厄瓜多尔地震响应结束,感谢志愿者积极参与。
“地震以来,我们有数百名志愿者在线上参与,90%以上是第一次参与灾害信息响应。他们不计回报,源源不断地把最新消息翻译成中文供我们汇总,”郝南说,“上万公里的距离并不能阻挡我们对厄瓜多尔灾情的关注。”
废墟中挥洒青春,艰难中播种希望。厄瓜多尔强震后,成千上万青年人通过各种方式投身救灾一线,其中不乏中国志愿者的身影。他们不畏艰苦地辛勤忙碌着,用蓬勃向上的青春为厄瓜多尔受灾民众奉献一份力量,温暖一片心灵。
(责任编辑:黄朝晖)
上一篇:张黎明:有“黎明”的地方就有光明
【免责声明:本网有部分文章是通讯员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若有涉及作者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我们及时对相关文章进行删除或其他方式处理 。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站不承担责任。谢谢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