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21日,符花金在东方市大田镇月大村采集黎族民间服饰。 海南日报记者 苏晓杰 特约记者 高智 摄
符花金在黎族乡下采风。 海南日报记者 徐一豪 摄
身穿黎族服饰的符花金。 海南日报记者 苏晓杰 摄
符花金在黎村采集黎族民歌。 海南日报记者 苏晓杰 特约记者 高智 摄 文\海南日报记者 徐一豪 特约记者 高智
生在黎乡,长在都市,她是山沟沟里飞出的金凤凰;能歌善舞,风华正茂,她有一项收入颇丰的新事业。好不容易走出农村、扎根广州的她,却毅然回归家乡,为挖掘、传扬民族传统文化四处奔忙。
她叫符花金,东方市东河镇玉龙村的一名黎族姑娘。
一年前,因一种被称为“欧欧调”的黎族情歌,不少海南人认识了符花金。这位来自偏远黎村的姑娘,以其婉转动听的歌喉,赢得了不少“粉丝”。而她,似乎是民族基因的突然觉醒,从此陷入民族传统文化“爱的漩涡”,开始了一段艰苦的“使命之旅”。
传承——
黎家有女爱歌唱
符花金出生于东方市东河镇玉龙村,这里是黎族美孚方言支系聚居地,不仅有巍峨的玉龙山,也有幽深的玉龙水库。山水之灵,养育了能歌善舞的黎族人民,独特的黎族民歌“欧欧调”就传唱于此。
和多数黎族姑娘一样,符花金也是听着歌儿长大的。无论是看妈妈织锦,还是跟姐姐割稻子、守谷仓,她都能听到各种各样的黎族民歌,尤以“欧欧调”为最。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符花金自小就能歌善舞。
1998年-2001年,符花金到临高师范学校音乐班学习了3年,2002年考入广州星海音乐学院,修民族学专业。毕业后,符花金一直留在广州工作,先是当了5年音乐舞蹈老师,尔后又辞去工作,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及爱好,办起了艺术培训中心。
2013年“三月三”,符花金应邀参加省里举办的民歌赛。于是,“欧欧调”这种儿时经常吟唱,长大后几乎遗忘的歌谣,又重新闯入她的生活。次年“三月三”民歌赛,由符花金主持编排及演唱的欧欧调《因磅高》荣获表演奖第一名,受到评委及观众们一致好评。
似乎是民族基因的突然觉醒,符花金从此陷入民族传统文化“爱的漩涡”。去年4月,由符花金整理、改编和演唱的首张CD专辑《东方市黎族欧欧调民歌:爱在梦里》正式出版发行,共收录了美孚方言支系黎族民歌15首。
迷恋——
放弃事业归故乡
重拾欧欧调的符花金,孩提时的快乐时光如电影般在眼前不断浮现,也激起了她将黎族民歌、民舞、民俗等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的念头。“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民族传统文化渐渐消失了,如不及时加以保护,以后将更加难以恢复。”符花金说。
趁着筹备“三月三”比赛的间隙,符花金走村入户,四处采风,挖掘、搜集、整理“欧欧调”等黎族民歌,并通过录音的形式保存下来。同时,她还试着以家乡玉龙村为基础,着手恢复面具舞等民俗。家乡的歌、家乡的舞、家乡的民俗民风都让她痴迷。
“三月三”过后,符花金面临一个两难的选择——回到广州工作,或者留在家乡为挖掘传统文化贡献力量。在广州,符花金拥有自己的艺术培训中心,那是她苦心经营了5年的事业,学员超过100名,收入非常可观。而在家乡,有她深爱的民族传统文化。放弃哪一个,对她来说都很艰难。
一番自我斗争过后,符花金决定先回广州。但5个月后,符花金还是回来了。去年9月,不顾亲友的劝说,符花金放弃广州的培训中心回到东方。回来的第一个星期,她哭了3天。“主要是不舍,我16岁去广州,在那里成长,对广州比对自己的家乡还熟悉。”符花金说。
这次回家,符花金把她的培训中心也“搬”了回来——她计划在东方成立一个黎族传统文化工作室,主要为在校学生培训黎族歌舞等传统文化,并以此为基础培养一支舞蹈队。“据我的了解,市场并不大,但我想试一试。”符花金说。
挖掘——
一腔热忱唤醒传统
组织复原面具舞,发动、培训村民并组建歌唱队,帮助黎族村庄编排民族舞蹈,代表美孚方言支系黎族参加“三月三”黎祖祭祀大典,参加全省原生态民歌赛……过去半年,符花金忙碌而充实。
回到东方后的符花金,将全身心都投入到黎族传统文化的挖掘中去。去年10月份,她决定着手恢复黎族传统祭祀舞蹈面具舞。2008年,黎族面具舞被纳入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土生土长的美孚方言支系黎族群众已经30多年没有见过村里人跳面具舞了。
按照习俗,面具舞只在元宵节当天的祭祀仪式中上演,平日里不可演出,且必须先恢复神庙、神像等。此外,还需寻找道具,也需懂得相关仪式的道公配合。这些事情,凭符花金一己之力根本无法完成。幸运的是,她的一腔热忱换来了村委会的支持。
在村里的大力支持下和村民的踊跃参与下,沉寂了30年之久的面具舞于去年11月14日在大广坝附近的一片草地上公开演出,受到众多新闻媒体、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今年元宵节,玉龙村正式组织面具舞祭祀活动,吸引了上千名游客前往观看。
面具舞的“重生”,让人们看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力量。此后,玉龙村又寻回了牛节、自制摩天轮、黎族秋千等“失落”的传统文化,并在符花金的组织下成立了“木棉红”“姑娘果”两支不同年龄层次的歌唱队,村里的文化味儿越来越浓。
符花金的行动,也得到了政府层面的认可。恢复面具舞后,东方市文体局又邀请她组织编排了黎族传统舞蹈《王者之路》,并在江边乡山兰节首演获得成功。此后,符花金又应邀为白沙邦溪镇芭蕉村编排了原生态舞蹈《芭蕉恋》《欢迎你到黎寨来》。
“不少村寨重拾传统文化,让我感到惊喜,也更加确信自己的选择是对的。”符花金高兴地说,她的欧欧调专辑经常在玉龙村播放,孩子们很喜欢,每次回村都有孩子来求教,大家学习的积极性很高。
动力——
“使命推动我前进”
过去半年,符花金四处采风,深入东方、昌江、白沙、五指山等地黎村苗寨,挖掘、整理了一批民歌、民舞、民俗。“每次去采风,我都很难过,好多民族的东西正在消失。”符花金说,在黎村苗寨,懂得民歌、织锦的年轻人已经不多。“一些老人长年不唱歌,以前的老歌也都忘记了。”
正因为如此,符花金觉得自己的责任更重了。她说:“我来自黎村,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民歌民舞,长大后学的专业也是民族学。从小到大学习的过程,似乎就是在为这件事做准备。”符花金说,也许冥冥之中自有安排,她的使命就是要挖掘、保护、传扬民族传统文化。
挖掘、保护、传扬,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难度不小,仅开支这一项就足以让许多人望而却步。然而,目前符花金还是在依靠个人的力量在做这件事,下乡采风都是自掏腰包。由于新的工作室尚未成立,她断了收入来源,此前的积蓄已所剩无几,而为了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她婉拒了市文化馆提供的工作岗位。
尽管艰难,但符花金并没有打算放弃。“使命的力量支撑我不断前进,我会一直走下去。”她说,文化的东西不是展示就够了,必须有传承人,她希望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为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贡献一份力量,同时也希望更多人关注、支持并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
来源:海南日报
(责任编辑:黄朝晖)
【免责声明:本网有部分文章是通讯员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若有涉及作者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我们及时对相关文章进行删除或其他方式处理 。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站不承担责任。谢谢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