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庄福龄——
倾毕生精力 觅马哲真谛
每天上午,年近90岁的庄福龄教授都会坐在落地窗边,看报是老人每天的固定活动。
“我几乎天天看《人民日报》,最近,我在上面看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实际上,从马克思列宁主义到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都是一脉相承的,是一致的。”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60余年,时光已让这位老人耳目昏花,但他的一字一句,却始终不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宏大命题。
冷静钻研、埋头苦干,成就马哲大师
恩格斯有一句话:即使是在一个单独的历史事例上发展唯物主义的观点,也是一项要求多年冷静钻研的科学工作。庄老曾用这句话勉励自己,并希望用自己所拥有的几分宁静埋头于学科建设,不敢另有奢望。
庄福龄出生于江苏镇江一个贫苦家庭,高中时父亲病逝,母亲含辛茹苦支持他到高中毕业。1947年,他考入上海商学院,4年学业完全靠奖学金和夜校兼职维持。在此期间,求知的艰辛和十里洋场的喧嚣,让他深刻反思,庄老回忆说:“我之所以后来走上马克思主义研究之路,就是因为那时参加了上海反饥饿、反迫害、反内战的学生运动,不断学习革命著作,在地下党的关怀和领导下,逐渐在黑暗中找到光明。1949年,我加入党组织,后来在组织的安排下开展起政治思想工作和理论教育工作。”
为了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能力,庄老于1953年来到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研究班进修,后来开始边学习边讲授哲学原理、历史唯物论专题和毛泽东思想等课程。“当时的教学对象主要是有教学经验或工作经验的教师和干部,他们的思路和考虑的重点、难点,都给我以启迪和引导。可以说是真正的教学相长。”庄老回忆,为了对数百名“学生”负责,自己每天“如履薄冰”地边学习边认真备课讲课——“教理论、讲理论、修理论”。这期间,他在《红旗》《哲学研究》等发表了数十篇论文。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他又作为哲学教研室的负责人投入到了哲学教材的编写工作,与20多名教员和高年级学生一起,齐心协力、不分昼夜,终于在1960年出版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
1978年后,庄老开始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马克思主义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问题,并逐渐成长为我国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和马克思主义史研究专家。
(责任编辑:黄朝晖)
【免责声明:本网有部分文章是通讯员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若有涉及作者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我们及时对相关文章进行删除或其他方式处理 。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站不承担责任。谢谢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