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登殿,是一个时代背景下可歌可泣的先锋型人物,让我们在敬佩之余更强化了实现民族梦想的美好愿望。现在都流行“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而魏登殿的筑梦情怀说上三十遍、三百遍都掷地有声、感人至深,因为历史照进现实,让我们看得透彻,信念指导实践,让我们走得端正。
在认真学习魏登殿同志先进事迹的过程中,我把几个细节放入现实和历史的背景中品读出了细腻的情感,让我对一个基层共产党员的坚守和执着有了更深的体会。魏登殿同志是1954年6月生人,那个年代正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部宪法颁布施行的时候,我相信他的父母辈一定对来之不易的安宁生活充满了希望,尽管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六七十年代的波折,但魏登殿能够参军入伍保家卫国、在动荡的岁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特殊的历史转折时期复员回乡,还能坚守40多年为了山乡面貌的改变而不懈努力,这就足以让我们相信他是一个有故事的人,是一个在历史长河中微不足道,但在岁月年轮里值得称道的人。也许我们不能说我们的努力和奉献是为了国家富强的宏愿,但国富民强的追求与我们每个人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却可以水乳交融,滋养梦想。
我曾经有机会近距离的与魏登殿交谈,我能感觉到他骨子里的倔强,同时又有着老农般的朴实。那时他已经从党的十八大会场回到了家乡,成为了各大媒体争相报道的炙手可热的“明星”,可想而知,一个普通的山村书记能够步入中国最神圣的人民大会堂成为一名党代表是何等荣光。可能他自己也不曾想过能以这样的一种方式“登殿”,而时代记录了他跋涉铿锵的脚步,百姓托举出他富裕山乡的脊梁。很多人可能无法想见湖北口回族乡坎子山村有多么偏远闭塞,也无法体会回汉兄弟聚居多年有多少穷困慨叹。而魏登殿从部队复员回乡对比山乡内外的反差,坚定信念,找准方向,动员山村回汉壮劳力开始了“现代愚公”的凿山修路。也许在性情风俗、饮食习惯等方面会有不同,但在幸福生活的路上,目标却是一致的。有了共同愿景的感召,有了彼此信赖的尊重,不论地域,不分民族,都可以和平共处,取得和谐发展。这从民族振兴的角度,找到了极具说服力的例证,进一步诠释了中国梦的伟大凝聚力和强大动员力。
在“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的号召下,魏登殿同志带领乡亲们路越走越宽,心越敞越亮。如果说40年前,魏登殿第一次当上村支书,有些乡亲父老还有些将信将疑的话,那么40年的村支书生涯,可想而知聚集了多少老百姓的信任。也正因为这些信任,会让一位年过六十的老人乐此不疲的奔波操劳。而且在上世纪后半段比较穷困的岁月,大家共患难见真情,作为致富带头人只要奉公守法、为民求利,就可以得到大家的认可和拥护。而现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各种诱惑层出不穷,作为脱贫攻坚者更要守住底线、为民谋福,这样才能始终如一的获得赞扬与支持。正像坎子山村的幸福图景,畜牧业及牛羊肉深加工、旅游业及万亩石林开发等等,当我们抵住诱惑、因地制宜、把准方向、稳步推进时,我们能够凝聚更多的智慧和力量,毕竟我们不是只要一时的幸福,更不是只要一部分人的幸福,而是“人民幸福”,属于每个人能够切身感知、共同分享的幸福。
一个人没有几个40年,而魏登殿用他的精神和行动谱就了一个立体的、有温度的、有情怀的40年。一个人用40年实现自己的梦想,而魏登殿则用40年的事实成就了许多人的梦想,而且还前行在构筑梦想的路上。 (焦广治)
来源:十堰文明网
【免责声明:本网有部分文章是通讯员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若有涉及作者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我们及时对相关文章进行删除或其他方式处理 。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站不承担责任。谢谢监督!】